中评社北京2月28日电/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体现出中央对保护耕地安全的重视与决心。粮食生产的自然基础和资源保障是耕地,确保粮食安全首先要确保耕地安全。拥有数量充足、质量健康的耕地储备,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
经济日报发表中共山东省委党校中国农民思想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教授周其森文章表示,当前,中国某些地方的耕地健康现状尤应值得关注。主要表现为:土壤板结严重、土壤的酸碱度失衡、耕地粮食生产能力下降、部分耕地重金属含量超标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多种。有的是种植户为了刺激耕地产量,不断加大化肥农药用量,造成了恶性循环;有的为了追求土地最大产出率,常年几乎不让土地休息,严重透支了地力;有的是由工业污染所致,比如工业污水、废弃物、农用薄膜和工业气体的长期污染;还有的是有人对秸秆还田存在误区,认为越多越好,以至于过度秸秆还田引起分化不充分导致土壤结构劣化,农作物成片干黄枯死。
文章提出,解决上述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加大全民耕地保护教育,培育科学耕地安全观。耕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乡社会的变革,各类新型耕地经营者的出现,以及各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产生,使得人们对待土地的感情逐渐变得复杂,单纯以经济效益来衡量耕地价值等现象也随之出现。一些违背农业生产和耕地基本规律的手段进入到土地经营领域,对耕地健康造成冲击。对此,加强全民耕地健康教育、培育科学的耕地安全观,显得尤为重要。
二是建立耕地监测监管机制。耕地监测是确保耕地健康安全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耕地监测机构健全、土壤检测监管专业化程度高的地方,耕地健康状况相对较高。目前,一些地方尚未建立专业化的耕地土壤检测机构。有必要考虑建立政府部门、耕地经营主体和社会共同参与、协调联动的耕地健康保障体系。既要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检测监督机构,为耕地健康提供基本保障,又要提高各类经营主体的责任意识。
三是建立整体性的土壤检测服务平台。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要求在耕地安全保障方面打破传统农业生产的封闭模式和信息壁垒,充分运用各类数字化手段,为各地耕地保护提供跨区域信息支撑和技术服务。在分门别类建立各类耕地检测数据、建立整体性土地健康档案、摸清全国耕地基本状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建立专业技术人才信息平台,做到应保尽保,供需平衡。
此外,确保耕地安全,既要充分运用好现有的法律法规,又要尽快完善耕地保护法律制度,通过法制的完善来健全耕地健康的屏障。并且,要充分运用经济手段,让耕地保护者得实惠,让污染耕地者受惩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