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新华社) |
中评社北京3月1日电/据中国网报道,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开启的七日访华之旅,为中美建交打开大门,并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格局。当年2月28日,中美签署《上海公报》确定的一个中国与和平共处等原则,一起构成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两国建交的政治基础。然而,50年后中美关系却由于美方视中国为战略竞争对手,并推行一系列反华遏华政策而持续在谷底徘徊。
美国保守派在冷战思维驱动下,甚至考虑打“台湾牌”遏制中国发展。因此,在50年后的今天,有必要重新审视当年两国领导人的政治智慧与决断,为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谋求新的出路。
回顾50年前两国签署的《上海公报》,求同存异的共识是双方能够放下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差异,携手谋求共同利益的根本原因。毋庸讳言,由于历史文化不同、政治制度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的存在,中美很难也不必在所有问题上达成一致。然而,过去半个世纪中美关系发展史显示,两国关系长期以来就是求同存异、竞争与合作并存。如果片面强调双方的差异性和竞争性,只会导致战略冲突的恶果。
上世纪80年代初,两国搁置意识形态分歧,中国积极推行改革开放政策,而美国成为中国开放政策的受益者,通过投资中国市场实现经贸上的互利共赢。本世纪初,中美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达成一致,不仅为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铺平道路,也为世界经济增长增加新的引擎。事实证明,50年来中美通过搁置争议、求同存异、谋求合作共赢,实际上走出一条对两国人民、对全世界都有利的发展道路。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突出中美意识形态差异,片面夸大中国对美形成的威胁与挑战,其结果是中美关系跌入谷底。
《上海公报》之所以成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两国建交的政治基础,还在于它所确定的一个中国原则,以及两国对于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原则的认同。毫无疑问,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也是两国之间最大的火药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