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总结各种金融政策试点工作,采取差异化政策,鼓励中等收入家庭持有更多保障型金融产品,提高应对风险冲击能力。储蓄是中国应对风险冲击的传统金融工具,然而中国家庭的储蓄不仅要应对未来大额确定性支出,如购房、子女教育、子女结婚,还要应对未来医疗和养老等不确定性支出,使得储蓄无法完全应对风险冲击,尤其是重大风险冲击。而保险的损失补充功能可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可以更有效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应对风险冲击能力,但中国家庭保险拥有率仅为18%,其中中等收入家庭为36%,远低于美国家庭的84%。可通过税收优惠和降低购买成本鼓励中等收入家庭持有更多的商业保险。国家近年来先后试点税优健康险、税延养老险以及专属商业养老险政策,但试点效果并不显着,一方面是因为税收力度有限,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甚至没有税收优惠;另一方面是监管政策较严,如代理人佣金率过低、产品设计不合理、允许带病投保等,险企参与意愿不强。建议对这三个试点政策进行差异化定位,明确各自职责,如将税优健康险和税延养老险定位于中低收入群体,提高缴费环节的税优比例,降低领取环节的征收比例;将专属养老保险定位于中高等收入群体,适当增加税优比例。另外,进一步优化产品设计和费用定价,降低保险产品的初始费用,提高产品竞争力。
优化家庭收入结构,提高家庭金融安全性。收入是影响家庭经济风险的基础性因素。中等收入群体工资性收入是其主要收入来源,也有部分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中等收入群体收入来源的差异决定了经济风险也存在差异。研究表明,有工资性收入可以使家庭经济风险降低37.6%,但工资性收入占比对家庭金融安全性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当工资性收入占比到达50%时家庭金融财务状况最为健康和稳定,而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工资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高达76%,反映出对工资性收入的依赖程度过高,这种收入结构的失衡容易造成家庭经济风险的高度集中。因此,不仅需要拓展家庭收入的多元化,更需要调整不同收入来源在家庭收入总量中的结构比例。要加大金融科技的创新,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高创业者的经营性收入。完善资本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强化监管,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完善交易制度,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和共振,让投资者从资本市场获得相对稳定的资本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