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在强化基础研究上下功夫。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当前我们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我国基础研究虽然取得了显着进步,但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还是明显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聚焦基础前沿领域,增强基础研究投入、加快基础研究平台建设、前瞻性布局基础研究设施、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育,着力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和水平。具体来看,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通过税收优惠、社会捐赠、建立基金等形成持续稳定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加快部署和应用5G、融合通信、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速度,促进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实现创新突破;培育基础前沿领域研究的生力军,推进新理科、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这些领域的紧缺型人才。
三是加快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建设全球人才高地,是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题中应有之义。对此,需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管理、激励机制,将我国现有的人才政策落实到位。具体来看,可设立高层次人才专项资金,实施吸引科技创新人才的优惠政策等措施,健全人才发现机制;通过探索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模式等,着力提高高等学校基础教育质量,健全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探索人才异地合作交流制度和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岗位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健全人才管理机制;考虑将基础研究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应用成果、转化成果纳入科研人员考核体系,提高科研人员收入水平,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四是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是推进科技政策扎实落地的重要内容。既要持续完善产学研协同机制与校企联盟协调机制,通过构建校企联盟的动力机制、信任机制、监督机制、系统协同机制,更好驱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又要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相互融合,强化科技创新与成果应用的高效对接,还要积极打造数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大力推广应用试点,简化审批和服务流程,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数字化、移动终端化和普惠化。此外,还需着力提高试验样品的精准度,完善理论检验环节,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过程的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