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经评论:构建高质量农资产业体系
http://www.CRNTT.com   2022-03-15 14:51:34


  中评社北京3月15日电/据经济日报报道,当前正值春耕大忙时节,既是农资产品销售旺季,也是制售假冒伪劣农资行为的高发期。3月15日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日,近日多地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为春耕生产和全年农业保驾护航。铲除滋生假冒伪劣农资的土壤,要构建高质量的农资产业体系和规范有序的农村市场体系。

  总体来看,农村领域的假冒伪劣行为有两大类问题较突出,一是假冒伪劣食品,二是假冒伪劣农资。前些年,“康帅傅”“雷碧”等假冒伪劣食品在部分农村大行其道。近年来,各地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目前状况已得到较大改善。与假冒伪劣食品相比,假冒伪劣农资问题更为复杂,治理难度也更大。假冒伪劣农资难以仅从表面确定其真伪,加之农业生产周期长、发生事故责任认定难,农户维权成本高、企业打假成本高。去年以来,化肥等农资价格在高位运行,容易诱发违法行为发生。

  农资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近年来,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阶段,农资对农业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据测算,农资投入占粮食作物整体生产投入的28%以上,园艺作物、畜禽养殖的农资投入占比则更高。现在,农资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比如,有机肥推广不开,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质量不过关的有机肥以价格优势占据市场,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有的还会污染环境。可见,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绿色安全的投入品是基础。提高农业竞争力,要以农资打假推动形成绿色优质导向。

  尽管连续多年开展农资打假行动,农资市场得到持续净化,但滋生假冒伪劣农资的“土壤”还未能彻底铲除。一方面,传统风险因素犹存。农资生产经营主体多而散、小且弱,农资监管手段还不足,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另一方面,一些新动向需要警惕。农资违法手段更加隐蔽,难以有效惩处。以种子为例,“假品牌、假手续”的传统假种子基本销声匿迹,市场上的假种子大多是套牌种子。这些种子甚至有品种审定证书等手续,本身质量也还算过关,但侵害了植物新品种权,影响了种业创新积极性。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