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科技创新点亮冰雪盛会
http://www.CRNTT.com   2022-03-19 07:42:07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在中国科技馆举行的冬梦飞扬——“科技冬奥”主题展览通过新技术手段,向参观者介绍科技冬奥的创新魅力。图为小朋友通过VR(虚拟现实)设备体验雪橇运动。(来源:影像中国)
  中评社北京3月19日电/据人民日报报道,近日,首钢滑雪大跳台正式对外开放,吸引不少游客前往“打卡”。作为备受关注的北京冬奥会场馆,首钢滑雪大跳台不仅将继续承接多项专业体育赛事,还将成为服务大众的文化娱乐活动场地。“多变”的身份背后,是场馆建设采用了创新的设计理念。“我们团队为大跳台量身定做了模块拼装设计,不仅坚固稳定,还可快速‘变身’,大幅提升赛后利用空间。”首钢滑雪大跳台总设计师、清华大学教授张利说。

  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美丽画卷中,科技创新贡献别样色彩。在备赛、参赛、观赛等环节,新技术手段落地应用,为实现“简约、安全、精彩”提供有力支持。科技助力冬奥也见证了中国科技发展的丰硕成果,不仅将在未来持续“滋养”中国体育事业,也将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场馆更先进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不论是竞赛场馆还是非竞赛场馆,均给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和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一幕幕精彩表现、一个个暖人瞬间,成为一流场馆的最佳注脚。

  在北京冬奥会北京赛区,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连日见证佳绩。参赛运动员在这里共13次刷新奥运纪录,其中1次打破世界纪录,在很多运动员看来,“最快的冰”名副其实。对此,相关专家介绍,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制冷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套创新型的制冷系统使得冰面温度均匀、硬度一致,有利于运动员滑出好成绩。此外,这套系统的应用还使国家速滑馆碳排放量接近于零,更绿色、更环保。

  在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是建设工程量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竞赛场馆之一。外形恰如一柄中国传统饰物“如意”,镶嵌于茫茫林海雪原。其中一大亮点是中国首例变角度斜行电梯。电梯整体提升高度107.3米,运行斜长244.206米,单程时长不到两分钟。乘坐这部电梯,跳台滑雪运动员可以快速完成交通转换,从地面到达赛道起点。

  在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同样科技含量颇高。赛道建造一大难点是要实现“空间扭曲双曲面壳体结构”,虽然全长不到2公里,但是因为曲面曲率均不相等,常规的施工工艺无法实现,只能通过人工喷射混凝土成型,还要保持密实度和成型精度。最终,设计建造团队密切配合,经过上百次试验后,成功攻克喷射混凝土的配比难题。目前,场馆已申请专利超过百件,在同类赛道中技术领先。

  北京冬残奥会时,科技创新也为场馆无障碍环境建设贡献“暖心”力量。在北京冬残奥村,无障碍便捷智能管理平台实时显示各公共空间的人流量、无障碍车位数量、共享轮椅位置与租借信息等。只需扫描二维码,运动员便可获得各项无障碍设施信息,还可随时预约无障碍设施。为了便利残奥运动员出行,系统还可对满足无障碍要求的路线进行最优计算和导航。

  观赛更精彩

  国际奥委会公布数据显示,北京冬奥会多项收视数据创历届冬奥会之最。中国观众在电视端观看总时长、触达人次等创冬奥会转播历史新高。据介绍,北京冬残奥会的观赛体验同样受到广大观众认可。在这背后,转播技术、投影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一系列创新科技功不可没。

  “云技术”让转播内容制作能力大幅提升。奥林匹克转播服务公司首席执行官伊阿尼斯·埃克萨科斯介绍,北京冬奥会转播内容总生产量超过6000小时,创造冬奥会历史新高,与上届冬奥会相比,来到北京的转播商人数减少了32%。“通过将赛事成绩、赛事转播、信息发布等信息系统迁移至云服务,北京冬奥会成为史上首个核心系统100%上云的奥运会。云技术使我们可以不用到现场就能够制作内容。”伊阿尼斯·埃克萨科斯说。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