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十部门印发制造业有序转移指导意见
http://www.CRNTT.com   2022-03-25 09:46:36


  中评社北京3月25日电/据人民日报报道,十部门印发制造业有序转移指导意见

  产业布局更优 区域协同更强(经济新方位)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引导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强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建设。日前,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晰了制造业转移和承接的重点产业和模式路径,并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区域协同显着增强的发展目标。

  为何要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怎样把握转移和承接的重点方向?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为何促进有序转移?

  拓展制造业空间、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按照《意见》,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要促进资源要素有序流动,引导产业合理有序转移,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完整性,促进形成区域合理分工、联动发展的制造业发展格局。

  那么,为何要在当前提出推动制造业有序转移?

  拓展制造业发展新空间。“长期以来,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矛盾显现,产业发展的战略纵深优势尚未充分发挥。产业有序转移不仅能带动后发地区发展,也能拓展发达地区腹地。”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工业室主任付保宗说。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蒋艶提出,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我国产业体系完整性和产业链安全稳定面临较大挑战,“推动产业转移,就是要激发各地产业优势,保障产业链安全稳定。”

  更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近年来,我国区域间仍存在产业同质、资源利用低效等问题,东中西部地区人均GDP差距较大,公共服务发展不均衡。”在蒋艶看来,推动制造业有序转移,有利于引导各地区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协调发展。

  付保宗分析,对东部地区而言,一些传统产业外迁可以释放土地等要素空间,为引进培育高技术制造业提供支撑,通过“腾笼换鸟”实现转型升级。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来说,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能够充分发挥低成本劳动力和充沛能源资源等优势,助推经济增长。“通过制造业有序转移,实现东中西协同互动,有望形成发展的乘数效应。”

  有序转移进展如何?

  地区间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从产业和区域维度引导方向

  近年来,随着区域间产业转移深入推进,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比不断提高,地区间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数据显示,2001年—2020年,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增加值占比从31.58%增加到41.54%。

  “产业转移不断取得新进展的同时,也呈现出三大特征。”蒋艶介绍,从区域看,东部地区向中西部产业转移逐渐趋缓,中部地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力军;从行业看,钢铁、有色、石油等原材料行业向西部地区转移明显,装备制造等行业仍向东部聚集;从外资看,制造业利用外资总体呈现向中西部转移趋势,但转移幅度不大。

  《意见》聚焦产业和区域两大维度,明确产业转移和承接的方向,通过加强在关键领域和环节的政策引导,进一步推动制造业有序转移。

  从产业维度看,结合不同产业的特性和发展阶段,引导他们分别向满足其发展条件的地区转移。如劳动密集型产业重点向中西部劳动力丰富、区位交通便利地区转移;技术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等创新要素丰富、产业基础雄厚地区转移。

  从区域维度看,引导各地统筹资源环境、要素禀赋、产业发展基础、能耗双控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差异化承接产业转移。如,鼓励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边境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承接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因地制宜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区域专业服务中心。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