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收获是掌握了更先进的种植方式,今年收成一定更好。”吊袋木耳是赫润梅在忻州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的培训班里学到的,把菌棒垂直吊起来,用温室大棚控制温度与湿度。这样的方式不仅减少了占地面积,显着提高产量,还便于管理。
尝到甜头的她,为提高黑木耳的口感和产量,每次都会积极报名参加农民培训班,短则三五天,长则半个月。2020年,她还作为村里的女农民代表,参加了“职业女农民”培训班。木耳产出率越来越高,效益越来越好,“有培训我就抢着去,收获不小!”赫润梅说。
培训让农民抓住了互联网时代的新机遇。3年前,大同市云州区吉家庄乡的陈丙政还是个挥舞锄头的农民,如今已经成了十里八乡小有名气的“网红”。架起直播设备,陈丙政和老伴在地里采摘黄花的视频就收获了几千个赞,“我在平台上卖土特产,现在卖1亩地产品挣的钱顶得上以前种3亩地的收入。”
陈丙政几年前就开始接触短视频平台,并参加了当地政府的相关培训。“一些观众信得过我。为啥?因为咱是真正的农民。”许多人看到视频里这个一嘴方言、妙语不断的农民,不时被逗笑,纷纷下单支持。大同市数字农业人才培训基地老师李唯健说,基地老师不仅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还会讲授媒体传播规律,帮助他们打造自身的特点。“未来3年,我们基地计划培养出会电商、懂电商、持证农业人口2万人以上。”李唯健说。
致富——
“我希望不仅让全村人富起来,也带动全县人富起来”
赫润梅拿出一本证书,证书上显示,她参加山西省职业农民生产技能考核后,被评为食用菌专业高级技能职业农民。“咱也是有技能认证的人了。”赫润梅说。
“参加培训,收获的不仅是种植技术,还有经营管理方式。”近两年,受疫情影响,政府开始大力支持开展线上销售,赫润梅的合作社注册了自己的品牌,还获得了绿色认证。她的黑木耳也入驻了国家扶贫农产品销售网站平台,拓宽了销售渠道。在种植黑木耳的同时,她又与人合作开始养牛,现在肉牛养殖规模达到了300头。
“我希望不仅让全村人富起来,也带动全县人富起来。”赫润梅向记者说起自己内心的愿望。培训后的她长了不少见识,正琢磨着开发更多产品,把木耳做成一个大产业。村支书也表示大力支持:“我对我们合作社的木耳品质有信心。接下来,我们想打通更大的市场,做一个自己的菌棒厂。”
农发村因为耕地稀少,资金缺乏,一度是县里最贫困的村之一。从2018年起,脱贫攻坚与技能培训效应叠加,村里人走上了致富路。“我们大力培育支柱产业。目前户均养殖7头牛,人均收入2.6万元,村里建起了肉牛交易市场。”郝长喜说,村集体收入现在超过百万元,养殖肉牛超过2000头。
农发村这样的故事,在山西的许多地方正发生着。目前,山西已颁布了20多个技能评价标准,一批又一批掌握专业技能的农民涌现出来。忻州市开展杂粮生产加工与草牧业培训;临汾在药茶技能上发力;大同市就黄花种植、采摘、烘干晾晒等各环节进行培训……不少以前在家务农的妇女,参加了绢花制作、编筐手工培训,在农闲时节也能够通过制作手工艺品补贴家用。如今,大量有就业需求、增收愿望的农民正实现培训、持证、上岗的一体化,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许多乡村也建起了专门用于开展活动的农民技能培训室。讲台上不仅有农业局的干部、农科院所的专家,还有农村的技能带头人。赫润梅也成了培训室的一名讲课老师,还经常去县里分享经验。“没有政策帮扶和老师们的帮助,我不可能走到今天。”赫润梅感慨地说,希望未来带着更多乡亲一起富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