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共建“一带一路”民生项目稳步推进
http://www.CRNTT.com   2022-03-27 12:21:55


  中评社北京3月27日电/就人民日报报道,随着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深入,一批民生项目在沿线国家和地区稳步推进,帮助当地民众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印证了“一带一路”是造福世界的“发展带”,是惠及各国人民的“幸福路”。

  建立网络中心

  埋下希望种子

  距离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约20公里的吉素来44区,是当地较大的一处中低收入社区。在社区一栋黑白色的砖混结构老楼里,有一家提供远程教育的诺联互联网中心。每周六下午,11岁的莱文·查马都会准时来这里参加在线远程学习,来自世界各地的老师在网上给孩子们教授语言、文化、数学等课程。闲暇时,各地的学生在网上分享自己家乡的风景和文化,查马也经常把肯尼亚的特色食物和当地风土人情介绍给大家。

  诺联互联网中心是中国人周涛在肯尼亚创立的非洲诺联网络科技公司的一部分业务,旨在为内罗毕郊区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提供远程教育服务。

  周涛介绍,他们最初只是希望创建一个数字服务中心。经过考察后发现,如果建立一个互联网中心,不但可以更好地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企业与社区之间的联系,还可以将中心作为窗口,帮助当地人更好地了解外部世界,“我感觉,做这些非常有意义”。

  在内罗毕,像吉素来44区这样的中低收入社区不少,对实惠的互联网服务需求巨大。2018年,诺联公司与中国电信合作,结合WiFi技术和城域光纤网,开始为当地居民提供性价比高的无线宽带网络服务。在推出不同优惠套餐的同时,公司还开办诺联学校,通过网络平台,免费为当地5至15岁孩子提供远程教育。

  2020年初,诺联互联网中心正式运营。在第一节公开课上,中心邀请了两名当地大学生与孩子们分享他俩的求学经历,向孩子们讲述“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活动结束后,一个孩子开心地总结那节课的收获:“通过努力就能获得好的回报。”“这就像一粒种子埋进了土壤。他们未来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好的生活。”周涛说。

  截至目前,诺联公司已在吉素来44区和金曼门区发展了6.5万名宽带注册用户。周涛告诉记者,他的心愿是“乘着中非合作的东风,借助互联网手段,让非洲民众更好地与中国、与世界联结”。

  利用雨水收集

  织出片片“绿洲”

  春天来了,科威特西北部荒芜的沙漠深处呈现出一片别致的“绿意盎然”——300多万块绿色“积木”搭建成的雨水收集系统,正助力穆特拉新城“海绵城市”的建设。

  穆特拉住房基础设施建设是中科“一带一路”合作的重点民生项目。项目建成后能解决科威特40万居民的住房问题。其中8个街区的配套基础设施由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承建。如今,配套的雨水收集系统建设正在中外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全速推进。

  科威特雨水不多,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常常被忽略,偶尔的暴雨就会引发城市内涝,有时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穆特拉新城配套的雨水收集系统建设是科威特政府在本国城市化建设中的首次实践。

  这一项目的雨水收集系统规模庞大,52个渗透池总容积约为65万立方米。其中,超过1万立方米的渗透池39个,最大的可达2万立方米。渗透池内整齐排列的“积木”,就是雨水收集系统的核心结构,也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支撑。雨季时,分布在各个街区地下的渗透池有效收集地表雨水,然后在48小时内将内部水回灌地下。未来,这些分布在各个街区的渗透池将服务于穆特拉新城的水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由中外员工组成的工程技术团队,通过与科威特大学合作,开展了沙漠地区大面积雨水收集和渗透系统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推动了产学研深度融合。

  如今,在茫茫沙漠上的穆特拉新城,已有许多居民在这片科技与希望绘制的版图上建起了自己的新家。“感谢中国公司在疫情防控期间排除各种困难,顺利完成项目的建设和移交,我们的新别墅已经在完工的地块上开始修建了。”居民代表哈利德高兴地说。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