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俄乌危机的若干启示及中国的应对
http://www.CRNTT.com   2022-05-15 00:10:21


 
  (三)对战争与和平的再思考。二战结束后,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既导致欧洲的割裂和分治,同时也创造了一种“长和平”现象,主要原因是东西方两个阵营之间达成欧洲传统上的“势力均衡”格局,再有是因为欧洲各国饱受战争之殇,“和平主义”价值观深入人心,也成为全球保卫和平、反对战争的主要力量。这一观念性力量在冷战结束后得以保留,一方面对维持欧洲本土和平继续发挥出作用,另一方面对欧洲各国参与北约对外干涉行动(如伊拉克战争)有所制约。俄乌冲突终于将“长和平”打破,给欧洲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心理震撼。在外交和媒体上作出初步反应后,随着战争推进和更多叙事的发生,欧洲人将作出更为强烈的反应。比如,乌众多核电设施是否因战火发生泄漏幷引起生态灾难,美在乌生物实验室是否存储大量危险病毒和会否流出,俄乌、俄美之间会不会爆发生物战等,都可能是下一步欧洲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些后续事态如何发展,是否对欧洲后现代主义思想产生幻灭效应,不仅关乎其自身“软权力”的兴衰,对世界思潮走向及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或有相关的影响。近来,国内学术界和自媒体中已经出现直言“权力政治回归”,重提“丛林法则”的一派观点,这个现象值得重视。在笔者看来,“回归丛林”之说反映了一种历史虚无主义心态,带有否定“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危险毒素。世界历史的演进从来不是直线而是曲折迂回的,而是由新旧矛盾相互交织、新旧观念相互激荡、新旧动能交互来完成创造和实现更替的,人类祇能通过“交换、比较、反复”的认识过程、逐步扬弃旧的、落后的东西。今天,我们身处“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一方面要明白它必然是由新旧混合的复杂动力所推动,霸权主义的旧势力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还会不断制造动乱和麻烦。对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要时刻做好反对和制止战争的各种准备;另一方面,还要看到世界已在日益互联互通过程中深度交融,和平相处、和合共生、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基本方向不会轻易逆转。祇有摒弃冷战思维,摒弃以损害他国安全为代价维护自身安全的逻辑,摒弃以扩张军事集团谋求地区安全的做法,在重视和尊重各国合理安全关切基础上,通过谈判形成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地区和全球安全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乌克兰及其他安全危机,逐步接近“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美好愿景。⑨

  三、中国的应对之道

  对于国人(包括专业研究者)而言,俄乌冲突应在意料之外,因而同样释放出很大的冲击力。由于信息杂陈,站位、视角和心理偏向千差万别,社会舆论可谓百花齐放,莫衷一是。总体而言,公众最关心的还是中国如何应对以保护自身利益问题。在此,笔者提出相关刍议。

  (一)要讲公道。国家制度性质在根本上规定了一国外交的价值取向、基本原则、行为规范和处事风格。中国外交思想是中国文化价值与无产阶级道义观、历史观、国际观有机结合的产物,是区别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新中国与世界其他政党、国家对外关系思想和外交理论的基准。中国对待俄乌分歧及其后续冲突的立场正是来自于此幷有所发展。其一,认为乌克兰问题是各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俄乌双方的合理安全关切与诉求都应受到尊重幷妥善解决。其二,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不赞成以损害他国安全为代价,或通过强化甚至扩张军事集团来保障一国的安全。其三,主张联合国和国际社会有关各方采取的任何行动,都要以地区和平稳定为重,以各方普遍安全为重,应有利于紧张局势降温,有利于推动外交解决,而不是可能激化矛盾。其四,提出防止乌大规模人道主义危机的“六点倡议”。其五,明确反对用粗暴制裁的办法施压,主张以协商谈判作为解决之道,幷“愿继续为劝和促谈发挥建设性作用,在需要的时候同国际社会一道开展必要的斡旋”。由此看出,在处理复杂国际问题上中国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是重视系统分析和远近兼顾的处置办法,力求在国际公理、规则和复杂的历史经纬之间取得平衡。据此,中国总能在国际舞台上与强权、霸道拉开距离,保持相对超脱、有利的外交地位,反而能在争议各方中赢得信任,开展劝服工作。

  (二)以国家利益为上。理论上,外交政策的合法性来源于“主权在民”原则。人民是外交所代表的主体,也是其服务的对象。在实践中,人民的诉求多种多样,由国家作出具体的利益区分,体现为外交目标的主次排序。因此,外交工作必须因时因事因地将国家利益与具体目标协调一致起来。在俄乌冲突之初,国内外对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有不少议论,有些还过度解读、渲染其针对性。事实上,中国政府已在双方联合声明中申告,发展中俄关系是基于双方共同愿望和利益,幷不针对第三方。众所周知,两国之间拥有4374公里的漫长边界,中俄在能源、粮食、航天、军工、大宗产品、工业制成品、民用品等领域存在高度经贸互补潜力,当然双方对于重大国际事务的主张也更接近。这些都是显而易见但十分重要的国家利益,不会因某个事件而改变,中国也不可能看其他国家的脸色行事。同理,中国与乌克兰不仅有传统友谊和类似的贸易互补性,还高度重视乌在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的重要作用,中国自主发展对乌关系自然不会受制于同别的国家关系。祇有如此,才能充分体现中国外交的完全主权、独立地位,有效维护国家根本利益。

  (三)要“慎武”也要“善战”。就行为方、规模、国际影响等论,俄乌冲突应是当代军事斗争的重要案例。虽然中国在这场战争可以置身事外,且双方战事尚未终止,我们仍当及时研习,借鉴其经验教训。《孙子兵法》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战争终究要死人,造成人间灾难,故而要谨慎对待,不战而胜是战争的最高境界。一方面,要瞭解在当代条件下战争的代价难以准确估算,其中还包括人的心理损伤、社会关联与影响、对外信誉损害等。我们要注重汲取民族文化精髓,坚持“慎武”理念和总体国家安全观,守住对外用兵的红线和底线,绝不轻易动武。另一方面,还要清醒地认识“以战止战”的当代意义。中国的安全环境是世界大国中相对恶劣的,我们还有一些尚未完成的民族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使命。随着日益成长为全球性新兴大国,维护中国海外公民利益也成为国家安全的必然内涵。中国军队要能打善战,就必须注重在以下几点上再钻研,多准备:一是发扬政治工作优势,筑牢人民军队本色意识,做好战前思想动员,让指战员充分理解行动的正义性、合理性;二是传承中国军队“不打无把握之仗”和“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制胜思想,在今天条件下更加注重多维空间、诸军兵种协同水平以及指挥、控制、通讯和情报系统的效率保障;三是加快武器装备高效、精准、实用和特异化发展水平,以适应中国军队实战场景多样化需求,尽早接近或达到世界一流目标;四是重视特种战、信息战、心理战的战场应用,特别应从俄军下一步开展城市战斗经验中吸取智慧;五是注意研究和发展具有中国军队特色且适应国情世情的人道主义保护和救援理论、战场规范和行动规程;六是注意借鉴、积累防核、防生化、防扩散的实战经验,形成管用有效的操作预案。最后,加快体制机制建设,提高中国军队的相关统计、报告、评估和对外联络、传播等相关系统一体化协作水平,确保战时应用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四)提高应对外部全面制裁的综合能力。鉴于美西方干涉中国内政,阻挠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图谋难以改变,除对中国直接军事打压外,实施对华制裁是其惯用手段,也将是中国新时代伟大斗争无法回避的最大挑战之一。中国应认真汲取俄罗斯提供的前车之鉴,加紧综合研判和各类预案准备,细化总体国家安全规划和相关法规,强化各类权能、责任、专业和资源之间的有机结合,特别注重在“以民为本,以战为要”和“发动群众,依靠人民”思想指导下,有序推进内外贯通、政经一体、央地联动、官民共建、平战结合的应激反应体系建设,也为动员和调集一切力量有效应对来自外部的长期压力奠定基础。

  注释:

  ①梁瑞红:《俄乌能源合作制约因素及对大国利益格局的影响》,《亚非纵横》2009年第3期,第33页。

  ②Victor Davis Hanson, 'Lord Ismay, NATO, and the Old-New World Order', July 5, 2017. https://www.nationalreview.com/2017/07/nato-russians-out-americans-germans-down-updated-reversed

  ③宋鲁郑:《乌克兰战争是西方国际秩序的必然结果》。公众号《国际战略研讨》2022年3月7日。

  ④孔田平:《乌克兰:“欧洲之门”的困境》,《世界知识》2022年第5期,第32页。

  ⑤3月9日,乌克兰执政党人民公仆党发表声明称,乌不可能在未来几年加入北约。此前,乌总统泽连斯基也表示对加入北约问题“早已心灰意冷”,其助手也透露“已经做好与俄罗斯就中立地位谈判的准备,但(条件是)必须获得安全保障”。《乌总统办公室副主任:若提供安全保障,乌克兰准备讨论中立地位问题》,央视客户端2022年3月10日。https://m.gmw.cn/2022-03/10/content_1302837156.htm

  ⑥梁由之:《沙特、阿联酋领导人拒接拜登电话》,《环球时报》2022年3月9日;香港中国通讯社:《欧佩克秘书长:世界没有替代俄石油出口份额的产能》,2022年3月9日。徐立凡:《美国高官罕见访问委内瑞拉,不同寻常的背后隐藏什么小心思》,《新京智库》2022年3月8日。

  ⑦黄靖:《乌克兰陷阱及其影响》,公众号上外《美国与太平洋地区研究》2022年3月9日。

  ⑧德国总理朔尔茨日前宣布,将德国防预算占比提高到2%以上,为1945年以来首次突破这一上限。熊炜:《“走对这一步,德国将一举扭转国运”,俄乌危机的意外结果》,公众号《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2022年3月3日。

  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大使出席联合国大会第11届紧急特别会议》,2022年3月2日。https://www.fmprc.gov.cn/web/wjdt_674879/zwbd_674895/202203/t20220303_10647403.shtml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2年4月号,总第292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