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4月2日电/近日,瑞士奢侈品牌BALLY因其在国内一家关联公司被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处罚而引发热议。
处罚公告显示,巴丽(上海)商业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因为“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违反我国产品质量法第三十九条,被罚款4.19万元。相关报道还提到,所涉商品成本单价为1904.5元,而销售价高达5990元,利润为4085.5元。
奢侈品的品牌效应,决定了其有相对较高的溢价空间。但网友们之所以关注此事,重点显然不在“钱”上,而是“国际大牌+以次充好”。在人们的习惯认知里,“国际大牌”的“贵”似乎有多种理由,不单单是品牌知名度,还必须有好的质量口碑。由此,也就不难理解话题带来的反差效应。
近年来,“国际大牌翻车”是频频发生的现实。拿巴丽这个牌子来说,就曾在2020年和2019年两次因为两款产品质量抽检不合格,分别遭到北京和上海市场监管部门处罚。类似的,网红户外羽绒品牌加拿大鹅因为商品宣传的羽绒与实际使用的不符,被上海市场监管部门以构成虚假广告行为罚款45万元。接二连三的事例,暴露了一些国际奢侈品牌只重面子、不重里子,甚至对中国消费者在售后服务等方面差别对待的傲慢。
此次处罚在网络上引发关注后,有网友斥责:“卖那么贵的产品,还以次充好,商家的良心不会痛吗?”笔者倒觉得,只要消费者坚持“用脚投票”,大可不必操心用那些再明白不过的道理教这些国际大牌做人。同时,也要从中吸取教训,给做好做强国货品牌多点启示。
与“国际大牌翻车”相对照,国货潮是近年来颇受关注的一个消费现象。有些时候,文化认同感会拉近商品与消费者的心理距离。然而,如果说要从“国际大牌翻车”中有所警示的话,那么首先就是,再浓厚的品牌情感、情怀,最终都要立足产品品质。
从“情”的角度,一些人喜欢奢侈品,跟一些人喜欢本土文化风,其实没有本质区别,无非是不同的消费偏好。品牌故事讲得再生动感人,设计再怎么饱含丰富内涵,都需要过硬的品质。近年来,不少国货品牌之所以能大跨步赶上乃至超越同类国际大牌,与其越来越出色的品质是密不可分的。坚守品质基石,不断强化与国际大牌叫板的核心竞争力,国货才能赢得更多消费者青睐。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