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靠科技,冬闲田也有好收成
http://www.CRNTT.com   2022-04-07 08:49:32


 

  让邵宗福头疼的霜冻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合作社第一年种马铃薯,刚种下不到一个月,界头镇突遇降温,出现霜冻天气,不少苗都被冻死了。后面天气回暖,虽然又新发了苗,但结果的数量和品质都大打折扣。

  通过培训,邵宗福向农科院的专家学到了两招防霜冻“妙招”。

  一是覆土,即在薯苗刚露出地表时,先覆一层土在苗上,后期根据天气情况补充,天气回暖后苗会自己钻出来。

  二是灌水。起初听到这个方法,邵宗福有些难以置信:“灌了水不会更容易被冻吗?”白建明解释,水的比热容比空气大,水降低1摄氏度释放的热量比空气多,因此在霜冻来临前在地表适当灌些水,能帮助土壤保持热量。

  切种、播种、盖膜、培土、运水、提苗、防病、追肥……一圈流程下来,邵宗福深深体会到科学种植的重要性。他和技术员把技术一一教给种植户,同时积极邀请云南省农科院的专家来实地培训。2018年至2020年,合作社累计组织专家培训8次,参加培训农户达4000多人次。

  按照标准化种植的要求,2018年邵宗福将合作社的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850亩,种植户扩大到130户。等到收获季,邵宗福一统计,平均亩产1.5吨,最高产量3.1吨,种植效益比第一年高不少。

  联手院所,合作培养专业人才

  产量比之前提高了,但邵宗福还是不满足,他开始在种子上下功夫。

  “种子是产量和质量的保证!”与云南省农科院的专家交流后,邵宗福了解到,在高海拔地区育种有利于保持更高的种子品质。于是,他和专家一同前往外地考察,最终确定用在甘肃繁育的“云薯304”薯种。

  2018年,他试种了300亩从甘肃运来的种子。与在云南本地繁育的种子相比,甘肃的种子出苗成活率更高,产量也更高。2019年,合作社种植了2300亩马铃薯,全是来自甘肃的种子。2020年收获,平均亩产1.6吨,最高产量3.4吨,产值达到了3600元一亩。相比第一年种植时产值翻番,为当地种植户创收700多万元。

  看到种马铃薯带来的实打实的效益,越来越多的村民心动了,主动找上门来希望加入合作社种马铃薯。2021年,合作社社员扩大到510户,共计带动全镇22个村(社区)的1200多名村民增收致富。

  界头镇顺河社区村民刘国正于2017年加入合作社,是村里的第一批马铃薯种植户。“跟着合作社种马铃薯,种子有保障、技术有人教,省心!”让刘国正更惊喜的是,种植用的农资等费用由合作社先期垫付,收购时再从收益中扣除,节省了种植成本,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积极性。

  “去年产量高、行情好,我家种了7亩,增收近3万元。种对了作物,冬闲田也能赚钱!”刘国正说。

  “选种、育种、种植、管理……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农科院专家们的指导。”在邵宗福看来,马铃薯种得好,全托了农业科技的福。

  2020年,合作社与云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马铃薯研究中心建成科技成果示范基地。2021年初,双方签订协议,共建马铃薯研究工作站。合作期间,研究所将指导合作社科学种植,并为合作社培养本土科技人才、种植能手,提高社员及周边农户的经济收入,共同推动乡村振兴。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