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化解三重压力 稳中求进实现高质量发展
http://www.CRNTT.com   2022-04-14 08:22:55


 
  2.化解三重压力的思路与方向

  文章认为,总的看,需求收缩可能引发总量问题,供给冲击可能引发结构问题,预期转弱可能引发信心问题,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化解三重压力,不仅要考虑短期政策、单项政策,而且要研究中长期、综合性的政策举措。

  从短期看,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加强宏观预期管理为导向,把扩大总需求与改善供给相结合。适当加大宏观调控政策力度,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注重提升积极财政政策效能,加强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协同支持基层发展的作用,用好政府投资资金,扩大有效投资,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加强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功能,更有力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资金更多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增强金融为中小微企业服务的功能。

  从中长期看,要把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综合实施化解三重压力的根本性政策,特别是应通过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为化解三重压力创造有利条件。

  一是促进国内大循环。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挖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需求潜力,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和扩大消费,推动投资与消费互动、内需与外需协调增长,拓展新的市场空间,改变需求收缩趋势。

  二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依托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提升高水平自立自强能力。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以高水平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加快建设立足国内、面向全球的开放式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升级,提高产业链科技化现代化水平,提升高技术设备和核心部件国产化率,增强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不断增强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

  三是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增强市场主体投资发展信心。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举措扩展到经济运行的重要领域,加快完善覆盖全国的一体化市场体系,畅通要素流动、产业运行和市场循环,打通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堵点。加强宏观经济预期管理,及时引导市场走势和企业行为,注重调动投资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的水平。

  3.有效化解三重压力需要打好政策组合拳

  文章提出,把扩大内需稳增长与推动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设计一些相互配合的中长期政策措施。

  一是持续增加低收入居民收入,拓展消费需求增长空间。从中长期看,改变需求收缩的趋势,政策重点应主要放在提振消费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消费增长,尤其是削弱了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因此需要继续围绕提高低收入居民收入水平进行政策设计,比如,可以探索对低收入水平的城乡居民发放消费券,提振居民消费信心和消费愿望,以消费带动投资,进一步提高企业投资发展信心。

  二是全面推动制造业数字技术改造,提升应对供给冲击的能力。需求收缩导致制造业产能过剩,供给冲击主要发生在制造业部门,综合解决问题的一条重要路径是加快推动制造业的数字技术改造,这可以实现两个方面的效果:一方面改善和提高供给质量,更好适应消费和产业升级的趋势;另一方面加快产业链补短板,加强自主创新,攻关核心技术,改进关键制造,可以增强化解供给冲击的能力。全面推动制造业数字技术改造包括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以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国家政策给予大力支持。比如,可以通过政府贴息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为制造业企业扩大数字技改投资提供金融服务。

  三是通过中长期减税政策规划来引导、稳定和增强市场预期。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的政策措施,基本上采取的是逐步加大幅度的方式。但根据笔者的问卷调查,多数企业希望落实好减税政策并适当加大力度。因此,在市场出现预期转弱的情况下,需要研究进一步降税的可能空间,设计能够有效发挥减税政策作用的方案,在稳定企业经营发展的基础上,激励更多企业增强发展信心、扩大长期投资。比如,研究测算在中长期激励社会投资的最佳税率区间;继续降低实体企业的总体税率,最大限度降低中小微企业税率和个体工商户税负,重在促进投资创业和就业;确定并发布未来保持低税率的时间,减少政策不确定性,引导和稳定市场预期,增强企业投资发展信心。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