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戏曲评论不能忽视舞台性
http://www.CRNTT.com   2022-04-19 15:47:15


  中评社北京4月19日电/据中国文化报报道,近年来,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戏曲创演也迎来一派繁荣景象。与此同时,戏曲评论紧跟舞台实践,直面新时代、新格局,在总结引领、批评建言中推动着戏曲艺术发展。比如,各类汇演后的一剧一评、以评代奖,各地文艺机构相继创立剧评社、剧评团等,既反映了当前戏曲评论的受重视程度,也说明其作为一种独立文体,有着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专业队伍支撑。

  戏曲评论不能流于泛泛观感,评论者直抒胸臆固然重要,但同时也应具备理论知识,掌握评论方法,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因为,评论不是创作的附庸,亦非个人好恶的主观表达,而是要在理性指导下,对题材、素材等经过鉴别、取舍、改造、重塑等,最终实现艺术化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好的评论关系着当代戏曲价值的重建和审美的升华;同时,它在具体操作方法上既不能自外于戏剧,也不能放弃戏曲自身的美学追求,比如,要尊重剧种的多样性、重视舞台表演技艺等。

  直面创作中的现象、问题,当前,戏曲评论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热度”,也产生了一些值得反思的现象。一是以“主创说”代替“作品说”。在创作过程中,主创人员通常会把对于创作的预期形成详细阐述,比如,表达何种主题,人物关系如何架构,舞台美术及灯光、服装化妆呈现何种效果等。这种用作前期宣传或作品导赏的“主创说”往往替剧中人物、情节走向“说话”,容易形成先入为主的判断,一旦二度创作不尽完善,难免就有“说的比唱的好听”之嫌。综观戏曲评论领域,将宣传与评论画等号,把“作者说”等同于“作品说”的情况常常发生,甚至主创圈子、作品选材等也时常左右评论者的独立判断。二是让“文学性”先于“场上性”。大多数评论家在谈及某一作品时,多会关注剧本文学方面的优劣得失、题旨内涵和人物塑造层面是否生动、深刻,但对于音乐形象及表演技艺、行当特性等不加重视,长此以往,显然会对戏曲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须知,戏曲首先是“场上之曲”,是一门综合性舞台艺术,其次,大剧种与小剧种、京剧与地方戏等,都有各不相同的声腔音乐特点与表演范式,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就当前戏曲音乐创作而言,小剧种音乐歌舞化、大剧种音乐京昆化等趋向突出,亟须专业化评论跟进;再如,戏曲舞台创作中亦存在重生旦戏及“文强武弱”现象,近年来举办的“全国净行、丑行暨武戏展演”“京津冀地区武功武戏表演人才培训班”等,都意在改善戏曲行当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对于上述现象,都需要从理论评论方面进行系统总结,不仅要提出问题、引起关注,还要研究、探索破题发展路径。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