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利用科技自立自强创新资源
增强科技创新协同性
国企作为引领产业发展的“领头雁”和“火车头”,要努力发挥科技平台的协同创新作用,始终把握加快产业发展和资源集聚的速度,增强科技创新的协同性,统筹利用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资源。
一是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国企要着眼学科与学科之间、科学与技术之间、技术与技术之间、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日益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探索打造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创新科研组织建设,明晰创新型研发机构的功能定位,突出“三个一体”建设,在组织模式上集科研、孵化、资本等于一体,在组织所有制形式上集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社会中介、投资机构等于一体,在组织功能方面融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企业培育、投资服务等于一体,实施公司化管理,赋予创新型研发机构的自主运营权,建立健全企业与市场紧密对接的运营机制,有效发挥科技创新的产业策源功能,提升新型研发机构的敏捷性,放大科技创新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为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和快速成长的沃土。
二是加大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国企要努力发挥科研成果、科研设施和科研人才等资源优势,向高校、科研机构和中小企业等创新链、产业链上下游开放和共享科研资源,贯通协调产业链上下游科研资源,引领各种所有制企业、各类创新主体融通创新和协同创新,建设上下贯通、前后协调的协同创新体系,形成科技创新的合力,引领产业链上下游科技创新发展,构建区域科技创新生态,提升科技创新质量。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建立顶级技术专家与知名科学家的点对点合作机制,构建开放高效、协同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与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开展重点和难点技术联合攻关工作,协同利用科技创新资源。承担国家、地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协同各类创新组织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盘活、融合、利用各类创新资源,形成强大的科技创新引擎。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形成战略力量,参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建设。
三是加强数字化手段发展。国企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新机遇,积极利用数字经济的重要影响力,提升科研数据的分析挖掘能力、科研数据的创新驱动能力、科研数据的管理分析能力等,形成跨机构、跨学科、体系化的科研虚拟网络组织,充分赋能各个科研环节和各个科研组织,在科研分工中明晰不同科研组织权责,推动各个科研组织相互配合、和谐相处、平等共事,促进专业发展方向更明确,丰富专业分析研究手段,降低科研活动准入门槛,大幅提升公众参与度,进一步开阔研究视野和扩大研究力量,大力推动数字化智能化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国产化替代步伐,为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奠定坚实技术基础。
大胆实践科技自立自强创新管理
增强科技创新适应性
国企作为大胆实践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和“主力军”,要为全面深化科技改革和创新管理探索道路和积累经验,始终把握提升科研效率和推进科研工作的进度,增强科技创新的适应性,大胆实践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管理。
一是完善科研管理机制建设。国企要以激发科技创新动力为核心,建立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等,为科研人员创造更加宽松的科研环境,建立行之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健全及时有力的外部监督机制,确保科研项目“松绑”的权限接得住、用得好,及时问责用不好授权和履行职责不到位的组织和个人。改革和完善国企各级法人的考核制度、评价制度等,加大对法人的科技创新考核权重,明确任期和年度投入技术研发费用和增长比例要求等,及时问责组织科技创新不力且经费投资强度不足者,将提职晋级与科技创新有力且大胆投入资源者直接挂钩,厚植科技创新理念,大力营造科技创新环境。加大“双向混改”力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动力和活力。紧紧抓住科研院所转制企业的有利时机,盘活产业科技创新资源,建立高水平的创新联合体、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加快创新技术与实体产业的融合应用,加速推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二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国企要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人才引进培养、考核评价、提拔晋升等制度体系,探索研究高薪引人、股权拴人和感情留人等有效的拴心留人措施,全面落实股权激励、期权分配和技术入股等股权激励政策,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和创造动力。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引领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探索实践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采取定向委托培养、开设“订单式”特色班、共建联合培养平台等方式,实行校企“双导师制”,着力解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科研生产实际相脱节的问题,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探索基础前沿技术研究突出原创导向,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突出需求导向,应用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突出市场导向,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全方位培养、引进和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
三是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建设。国企要努力找准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方法路径,将需求牵引作为根本出发点,将能力建设作为关键发力点,将资源协同作为重要着力点,将政策保障作为基本支撑点,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力的原创技术策源地。推进多元机制加大基础科研投入,将研发投资强度纳入考核指标,加大科技创新考核权重,持续加大研发投资强度并逐年稳步增长。灵活运用政策,通过推动技术成果作价入股,实施科技创新领域的员工跟投计划,采取科技成果转化为分红激励等方式,进一步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增加科研创新经费投入渠道和比例。
四是完善组织配套机制建设。国企要以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为突破口,赋予其“法定机构”相对独立地位及人财物自主权,使其成为自主决策、自主运营、自我管理的应用创新实体。建立公司制法人治理结构,按照委托—代理结构,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法人负责制,切实发挥市场化运营管理机制的作用,提升科技创新效率。围绕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发展需求,深化科研体制、成果转化体制和创新企业培育体制改革,减少传统科研体制对新型研发机构的束缚,建设市场化运作的科技创新实体,为全面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探索道路和积累经验。
国企要站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点上,努力发挥在科技自立自强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主要功能,深刻领会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意义,准确把握科技自立自强的重点方向,统筹利用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资源,大胆探索科技自立自强的管理实践,在增强科技创新紧迫性、针对性、协同性、适应性上下功夫,在取得科技创新成果上出成效,努力支撑科技自立自强。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钱勇(中国商飞北京民用飞机技术研究中心,仅代表个人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