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4月29日电/据中国经济网报道,不通则痛。近期,疫情防控下的物流运输问题备受关注,消费品流通效率降低,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表示,“结合疫情防控形势和需要,支持各大中城市科学规划建设一批集仓储、分拣、加工、包装等功能于一体的城郊大仓基地,确保应急状况下及时就近调运生活物资,切实保障消费品流通不断不乱。”
近年来,消费已成为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但是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消费特别是接触型消费恢复较慢,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服务业领域面临较多困难。特别是,部分地方未能全面落实“双统筹”要求,防疫检查“层层加码”,消费恢复进一步承压。
消费是最终需求,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对经济具有持久拉动力,事关保障和改善民生。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不管是市民的“菜篮子”“米袋子”,还是工厂的生产原料,抑或农耕需要的种子、化肥,均依赖于物流的畅通。打通“经脉”,破除“藩篱”,才能稳定市场预期,坚定发展信心。
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看,流通效率和生产效率同等重要,都是提高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效率的重要方面。目前,我国的流通体系还不够完善顺畅,存在市场分割现象。一方面是缺乏顶层设计,信息化、标准化、国际化程度不高,应急物流存在明显短板,制度性物流成本过高。比如,跨区运输和物流快递协同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另一方面是基础设施欠缺,物流发展方式相对低端粗放。比如,有的乡镇、村庄交通不便,仓储物流设施尤其是冷链设施建设不足,导致流通运输时间较长。
从抗击疫情的角度说,物流畅通也是助力防疫。当下有些地方面临医疗防护、居民生活物资紧张等困难,除了平时储备不足、应急不力外,也与交通线不畅通有关。实际上,出于“地方保护”而实施的交通管控,最终不可避免地会伤及疫情防控大局和当地经济发展。
物流通畅,民心舒畅,战疫才能无“后顾之忧”。近段时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多项决策部署接连落地,强调要努力实现“民生托底、货运畅通、产业循环”。从效果来看,相比4月初,当前全国干线公路大动脉已基本打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