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让非遗在保护传承中绽放光彩
http://www.CRNTT.com   2022-05-11 11:31:36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广阔的农村,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因此,乡、村自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例如,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中国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多的实验区之一,共有56项78处保护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里峰峦叠嶂,茂林修竹,清流映带,风光无限,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瑶族、壮族、土家族等46个民族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多年来,实验区通过建设“100个传承保护发展示范村”,创新“民族文化+”理念,制定“千人传承培训计划”,举办“侗族大歌百村歌唱大赛”等活动,使非遗文化融入各族民众的生产生活之中。

  我们也应看到,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多元文化的冲击,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如农耕文明被弱化,具有“非遗”特指意义的传统社区逐渐消失。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被新的生产生活、文化娱乐方式取代,生存空间受到一定程度挤压。近年来,国家文化主管部门强调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将散落于民间的民俗、工艺、相关实物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百姓视线、融入百姓生活。2021年颁布的《“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指出,围绕新时代新任务,统筹协调非遗保护传承与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等的关系,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今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等6部门制定《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支持利用非遗工坊、传承体验中心等场所,培育一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基地;塑造“一乡一品”“一乡一艺”“一乡一景”特色品牌,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乡村文化名片。我们要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有效机制建立的基础上,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纳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有广阔前景和巨大的发展空间。非遗人要努力探索,积极实践,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人们认识技艺之美、匠心之美,感知传统之美、生活之美,感悟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有力载体。

  (作者:葛玉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