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沙国河:尖端技术是一点一滴钻研出来的
http://www.CRNTT.com   2022-05-20 08:38:06


(来源:人民日报)
  中评社北京5月20日电/据人民日报报道,沙国河:1934年生,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9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化学激光、激光化学及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曾参与设计研制中国第一台化学激波管、中国第一台化学激光器,首次实验观察到分子碰撞传能中的量子干涉效应。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

  来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依山势步行约10分钟,一座三层小楼跃入眼帘——这里是“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沙国河平时工作的地方。从事科研工作六十余载,沙国河在化学激光、激光化学及分子反应动力学等领域一次次勇攀科学高峰,近些年来,他又把精力投入到青少年科普事业上,播撒更多科学的种子。

  “技术上的小改进,可能带来大突破”

  “一切为了国家需要”,是沙国河一生从事科研事业的追求。从“激波管化学动力学”到“微波吸收材料”,从化学激光、激光化学到分子反应动力学……沙国河研究领域的每一次转换,都紧随科研需求的变化;每一次面对新领域,他都选择迎难而上。“当时许多研究方向的资料都非常缺乏,工作条件也特别艰苦。”沙国河回忆过去,多年劳累的工作,让自己的身体有些吃不消了。

  上世纪80年代初,张存浩院士在大连化物所开创了激光化学研究方向。激光化学主要研究物质分子在激光作用下呈现激发态时的精细结构、性质、化学反应、能量传递规律及其运动变化等微观过程。当时,沙国河所在小组的课题是研究分子激发态的光谱和碰撞能量传递。他们以一氧化碳作为样板分子,选择了当时国际上刚出现不久的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光谱作为探测技术。实验中,他们却发现这种技术存在易受杂质干扰和光谱选择不高等缺点,影响数据精确度。为了减少杂质干扰,他们先尝试了提高真空度,但要制造一套超高真空设备,需要投入很多资金。于是,他们又想到干扰杂质主要是一些大分子,可以用液氮冷冻的办法。一试,效果好得出乎预料,不单光谱信噪比大为提高,实验操作也更加容易。

  “技术上的小改进,可能带来大突破。这个小改进也是我们后来一系列实验的基础。”沙国河说,“尖端技术是一点一滴钻研出来的。”

  “不因成就而满足,不因困难而罢休”

  “不懂就学,总会学会的。搞科研就不能怕吃苦!”沙国河经常这样教导学生。基础性、创新性的研究往往需要自己制作实验装置,为了一次实验,前期准备工作可能需要一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而一旦进入正式实验阶段,则可能需要连续72小时以上不间断进行,对实验者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我是2000年进入研究室的,当时沙老师已经66岁了,有时还带着学生们通宵工作。”大连化物所高级工程师、沙国河的学生冷静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大连化物所研究员、沙国河的学生田文明回忆:“在沙老师的建议下,我的研究方向转向单重态氧在生物体系中的动力学研究。这对于沙老师来说,同样是一个新领域。为了指导我的论文,沙老师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和资料,然后才来跟我讨论课题。”

  对于科研,沙国河始终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他说:“只有获得精确可靠的实验数据,才能得到科学的论断。”

  在一次实验中,沙国河发现有一个光谱信号很特殊,按照公认的理论公式解释不通,这让沙国河百思不得其解。是实验误差吗?进行了多次反覆验证后,证明实验没出错。问题会不会出在公式上?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