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6月2日电/据多家媒体报道,近来不少地方兴起“后备厢经济”:每逢夜幕降临,一辆辆私家车整齐停靠在商圈、写字楼外的空地上,车主们在精心装饰的后备厢里摆上鲜花、首饰、美食、创意盲盒等消费品供市民选购,琳琅满目的“后备厢集市”吸引着市民的目光。
作为一种新兴经营方式,“后备厢经济”的参与者或是利用业余时间增加收入的人,或是初次创业的青年人,他们主动参与到城市“夜经济”中来,既给消费带来新鲜体验,也为自己的生活增加了新的可能。由于经营方式新颖灵活,又适应市民夏日休闲消暑需求,“后备厢经济”还让城市多了一份烟火气。
“后备厢经济”看似“小天地”,却不失为当下挖掘潜力促消费稳就业背景下的一种新作为、新尝试,这不仅可以适当减轻经营者的房租压力,打破经营空间限制,提高商品销售成效,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商品和服务消费需求,实现了多方共赢。时下,稳住消费基本盘,稳住更多消费服务市场主体,各地诸多商家都在积极作为和探索,比如不少商家在当地暂停堂食后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外卖方面、开启了“摆摊”模式。对类似的自救,有关方面不妨给予扶持,引导市场主体有序开展促销活动,提升居民消费便利度,激发更多消费潜力。
当然,在给予“后备厢经济”等肯定与包容的同时,必须正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由于这一经营模式有着极强的流动性,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商品质量问题等消费纠纷,消费者很可能会面临“找不到人”或“无处说理”的维权困境——有的不良商家可能趁机销售假冒伪劣食品或商品;占道经营等也会影响交通秩序或公共卫生状况,等等。
“后备厢经济”不是法外之地,针对这一经营模式下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关方面应增加预见性,打好监管服务提前量,通过强有力的监管服务保证其健康有序发展,让商家与消费者都能更好地享受其释放的红利。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周荣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