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3月30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电讯 】 【打 印】 
破解预付款卷款跑路 数字人民币可有作为
http://www.CRNTT.com   2022-06-27 08:13:55


  中评社北京6月27日电/随着数字人民币业务创新的加强、前期经验的积累以及理论探讨的深入,试点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也随之不断拓展,新应用场景加速面世,而以(单用途)预付款管理为代表的附条件支付业务成为当下各方关注的热点。

  近期,在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与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的指导见证下,全国首个数字人民币教培机构预付式平台在深圳福田正式落地。很快,工商银行和神州方圆也在海南自贸港推出了当地首例数字人民币预付资金监管系统。而在此前的2021年12月,农业银行也携手华为在深圳发布了业内首个基于数字人民币的云侧智能合约应用,目标是服务于住房租赁市场的资金监管。

  上述场景的预付资金监管主要指向的是单用途预付款。所谓单用途预付款,是指从事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业的企业发行的,仅限于在本企业或本企业所属集团或同一品牌特许经营体系内兑付货物或服务的预付凭证。应当说,单用途预付款的设计初衷是好的,在实践中也确实起到了加快销售、便利支付、刺激消费等作用,特别是在服务行业小微企业融资方面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不过,单用途预付款在行业监管方面存在一定缺失。一方面,此前的《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在规范客体上只涉及“企业法人”,而现实中不少商户的法律属性则是个体工商户甚至个人收款。另一方面,该《管理办法》在规范范围上也有待完善,不能有效触及零售、住宿、餐饮、服务等领域之外且近期投诉较多的教培、文体行业,地方立法在此同样存在空白。这就给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卷款跑路者有之,公然诈骗者有之。

  传统上对这些问题的治理一般依赖法治的力量,比如立法的完善、执法的加强、司法的惩戒,但数字人民币通过加载智能合约,从支付入手,在技术层面给出了治“标”更治“本”的解决方案。从应用实际考察,数字人民币在单用途预付款领域的成功应用得益于智能合约技术所具有的自执行、可追溯、不可篡改等特性,而这些特性同样可以复用于其它附条件支付的场景中。各运营机构、商户等有必要未雨绸缪,进一步丰富应用,服务民生。

  一是要加强技术攻关,形成解决方案。数字人民币虽然是公共产品,但其与应用场景的结合、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则需要相关机构在充分理解业务的基础上发挥自身及合作伙伴的优势,引入前沿技术重构流程,并与自身线上渠道和信贷业务等充分协同,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二是要提升合作水平,完善行业生态。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虽然为场景拓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武器,但也必须清楚看到,单纯依赖技术并不能实现商业的可持续。各运营机构、商户要在业务合规前提下充分平衡各方利益,从而保障数字人民币在相关场景中能够行稳致远。

  三是要做好基础研究,强化资源储备。当下,数字人民币业务拓展已不能再简单复制此前互联网企业在移动支付领域的成功经验,而是需要相关机构加强对数字人民币本身以及金融业务,乃至货币形成等基础理论的研究,提前谋划,在场景、技术、用户等多方面盘活存量资源,拓展增量资源,全面提升数字人民币业务的开展质效。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车宁(中国政法大学法治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