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2020年4月14日,疫情后首趟来自武汉的中欧班列抵达德国杜伊斯堡,中德两国人员在保持安全距离的前提下与这趟班列合影。(德国《西德意志汇报》网站) |
中评社香港6月30日电/柏林开始重新考虑德国与其最大贸易伙伴中国之间的关系。一些欧洲官员公开谈论德国需摆脱对华经济依赖。
土耳其广播电视公司国际频道6月28日报道《德国为何很难与中国分手》,文章说,德国联邦经济和气候保护部国务秘书布兰特纳称,德国正制定新的原材料战略和供应链多样化政策。
但是,获得“战略自主性”幷非令所有人都感兴趣:萨克森州300余家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的德国公司,都希望扩大与中国企业的联系,尽管这或许有政治风险。德累斯顿工商会执行董事拉斯•费勒说:“世界上没有任何地方存在一个能在规模上接近中国的市场或供应市场。”
过去十年来,中国一直是德国对外直接投资在欧洲以外地区的“次选”和“首选”接受国。这种趋势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变得愈加明显。疫情暴发的2020年初,德国对华投资暂时呈现出下降趋势,但此后很快再次增长:德国联邦银行(央行)的数据显示,到2021年底,德国对中国内地和香港的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量升至64亿欧元,几乎相当于疫情前的两倍。这种状况已令柏林受益,幷有助于增加(德国的)就业。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表示,德国通过与北京互动创造的数百万个岗位即是例证。
欧盟每天对华出口价值6亿欧元的商品,中国向欧盟出口13亿欧元的商品——尽管2020年在德国就能听到有关要求“摆脱”对华过度依赖的呼声。一些人认为,与北京的关系不应只建立在伙伴关系基础上,还应基于竞争和系统性较量。眼下德国外交部正制定此类“中国战略”的细节。但远离中国意味着将德国暴露于严重的战略矛盾中,尤其是在能源安全上。例如,为降低对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柏林计划让德国民众习惯于使用安装在房顶上的太阳能板,但制造此类电池的最重要材料之一是多晶硅——不无讽刺意味的是,全球40%的有关生产已在中国实现本地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