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张帆写代码,黄先锋做算法设计,有时候白天采集数据,晚上写程序,经常连续工作30个小时。三个月后,一款名为“贴图大师”(ModelPainter)的软件在出租屋诞生,以它为工具,获得了敦煌塑像的高质量纹理重建,结果让敦煌研究院大为满意。
扫清了技术障碍后,李德仁又提出“空地融合、室内外一体化”数据采集的方案,他认为,不只是莫高窟,敦煌的数据都应采集记录,这样才能为文物保护提供更全面的参考。
2009年6月,黄先锋带领张帆等9人团队开始攻坚莫高窟窟内外全方位数字档案,动用机载激光扫描、地面激光扫描、摄影测量、手持式精细扫描等复刻敦煌。
敦煌有沙都之称,尤其夏天,烈日之下、沙尘滚滚。有时刚打开盒饭,一阵风沙袭来,饭菜里全是沙。户外作业高温暴晒,窟内又很阴冷,长时间在窟内作业,黄先锋的双腿都染上了风湿。
终于,历经2年,构想成为现实,莫高窟的空中、中距、近距和微距数据全部获得。“过去没有全貌3D数据,无法知道莫高窟洞窟与洞窟之间的距离。现在连墙壁的厚度都可以知晓,为洞窟进行加固保护提供了数据支撑。”黄先锋解释。
这些年来,黄先锋去敦煌的次数超过50次,累计待了一年以上。回忆起那段岁月,黄先锋向记者感叹:“当时真是立下了‘不做好项目终不还’的决心,当然,这里边离不开敦煌研究院的信任和支持。”想到70多岁的朱宜萱教授在敦煌科研现场亲自登上20多米的高台,进行立体摄影测量;80多岁的李德仁院士,依旧常年奔波在外,为团队争取科研资料和经费,团队成员们不辞辛劳,黄先锋动情地说,“我们希望做的,就是通过数字技术,让文物得以永世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