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从台风“暹芭”登陆看气象预警产生的全过程
http://www.CRNTT.com   2022-07-10 11:37:54


 
  预报结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从预报转化成预警,同样要经过严谨的流程。数据,仍是这个流程的核心标准。根据《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将研判得出的预报数值与预先通过研究设定好的预警级别标准临界值进行比较,合乎条件时,即启动发布相应类型与级别的气象预警。

  国家气象中心首席预报员张涛告诉记者,中央气象台的预警是一种展望形式的预警,比如在预报一个雷暴的时候,是通过算法进行模拟,是一种对未来的模拟,无论怎么样,它终究只是一种近似,有误差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如何在局限下还把问题克服,这是预报员的使命。预报员的核心任务就是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

  “最后一公里”是否顺畅,关乎防灾实效

  每一条预警信息“出炉”,都要走一条“必经之路”,那就是国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作为国家应急指挥平台体系的一部分,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成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预警信息发布中心,预警公众覆盖率超过80%,预警发布时效达到3至8分钟, 能在1分钟内靶向发送给受影响区域的防灾责任人。

  6月30日10时,中央气象台发布台风蓝色预警,指出“暹芭”影响区域。预警虽然发布了,但气象部门的工作却远未结束。

  “我们像医生,预报天气就像值班看病,风雨雷雾等天气状况正如不同科室的医生们面对的不同病症。”张涛介绍,一方面,预报和预警需要随时更新;另一方面,中央气象台发布的预警范围大、覆盖面广,主要基于台风对全国的影响,侧重提醒各相关部门做好应急准备。

  从“出炉”到传递至受影响人群,预警预报留给人们采取防灾避灾措施的时间,往往祗有几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在这有限而宝贵的时间里,气象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走得是否顺畅,直接关乎防灾减灾实效。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