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7月12日电/滞胀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最新挑战。很多人认为全球滞胀势必将通过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出口需求下降、全球资本逆转等途径进一步拖累中国经济。
北京日报发表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文章认为,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成立的,但没有看到全球滞胀对于中国的机遇和发展的契机。全球滞胀提供的机会要求我们对战略进行优化。
文章提出,一是必须对产能过剩进行重新审视,不能简单化。在1999年、2001年时,我们也进行了一轮大的产能调整,但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可以看到,大量的过剩产能转换成了强大的出口能力,因此,在新一轮滞胀中,中国庞大的生产潜能能不能有效转换成供应能力,是我们的战略重心。不能简单通过关停并转来处理我们的过剩产能,必须前瞻性研究全球滞胀下未来需求格局和供应格局的新变化。
二是不必过度刺激欧美。我们必须认识到,未来世界的变化、结构性的调整是有利于中国的发展,时代之运在中国,不在欧美。回顾上世纪七十年代,几轮石油危机直接引起美国的衰落加剧。当前,由于传统能源危机带来的资本主义体系滞胀依然会带给中华民族这种战略性契机,我们不能悲观地忽略掉,必须抓住。
三是新能源战略要进一步布局,进一步抢占战略性高点。必须进一步布局未来能源体系,快速形成其他发展中国家难以企及的能源成本优势,从而对冲这些国家在工资成本上的潜在优势。
四是对冲一些成本上扬的企业成本控制政策要出台,特别是结构性对冲政策要继续出台。目前测算由于各种原材料价格上扬导致中国进口成本上升2-3万亿元,这将对能源密集型产业和下游中小企业带来严重的成本冲击,这需要采取相应的扶持政策。
五是贸易政策需要再定位、再调整。世界滞胀条件下,中国贸易政策应如何进行布局?比如关税政策,再比如一些非关税的投资政策,如何彰显中国的技术进步和成本改善对世界的贡献?
六是必须以我为主进行全面改革。要真正打通国内大循环的堵点断点,使创新体制再调整,特别是对于传统产业园区向高技术、新技术进行简单延伸的战略布局,可能要进行全面审视和再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