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历史不会忘记——香港红色史迹寻访记
http://www.CRNTT.com   2022-07-16 09:18:53


 

  步行十几分钟来到一座大约占地几亩的院落前,门檐高大,门檐下书写“杨家村”三个大字,左书“杨开晋代”,右书“家派梅州”,这就是著名的杨家祠。杨家祠为印尼华商杨氏兄弟1933年修建,杨氏兄弟从印尼回故乡广东梅州,到香港新界受阻未能回乡,于是在元朗修建房屋定居,以耕种养殖为生。抗战时期,元朗乡村遭受土匪和日军双重侵扰,广东抗日游击队来到元朗乡村,赶走土匪,抗击日军,和乡民一起保乡卫国,逐渐取得了乡民信任和拥护。此后,杨家祠成为广东人民游击队及港九大队的重要交通站,在著名的秘密大营救中,这里曾是最为重要的大营救中转站。

  1937年抗战爆发后尤其是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大批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转移至香港,例如茅盾、夏衍、邹韬奋、胡风、柳亚子等。1941年12月日军进攻香港,这批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身处危险之中,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中共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组织,通过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及其领导的地方组织(1942年2月成立的港九大队前身)将这些民主文化人士找到并安全护送到东江游击区,被茅盾称之为“抗战以来(简直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当时大营救有四条路线,营救出800来人,无一人受伤和落入敌手,经杨家祠中转的西线陆路是其中最主要路线。据茅盾《脱险杂记》描述,当时他们在秘密护卫下,从九龙出发,沿荃湾翻越大帽山,先来到杨家祠停歇一晚,沿着元朗交通线,避开日军检查岗,通过封锁线,渡过深圳河,最后安全达到抗日游击区据点。

  杨家祠大门紧闭,有几位村民长者在杨家祠门前树下乘凉闲聊,我们上前询问,杨家祠目前仍有杨家子孙后代十几人在此居住。过了一会儿,有位长者从院内出来,八十来岁,黑红脸膛,十分康健,正是传媒报导过的秘密大营救见证者杨永光老人。这时,同行中有梅州客家人,用客家乡音和老者攀谈起来,杨老先生随即敞开大门,让众人进入院落,一路开心地和家乡人攀谈。院子很大,院坝约几百平米,中间一座门楣上书“适庐”,有对联“适居仁里、庐境人群”,左边一座门楣上书“迎祥”,有对联“适居新界疑华界、庐结他乡仿故乡”,右边门楣书“淑气”,有对联“适居邻里仁为美、庐境人环治不孤”。三座门庭的主体建筑之外还有低矮一些的附属建筑,院子里也可望得见青山。众人在院落尽情照相,杨老先生还和众人开心地合影留念。这位杨老先生,秘密大营救的时候5岁,已经记得当时经常有陌生人来到家中,或者吃一顿饭,或者安歇一晚就走。

  我们逗留了几分钟就从院子出来,下午的骄阳似火,一路上田园风景,竟也不觉得太热。回望青山下安静的红色史迹杨家祠,时光仿佛倒流,也许当年文化名人和革命先辈走过的路、喝过的水、停歇的场所和今天的场景相差并不太多。在那些共同抗击日军的岁月里,有中国共产党做主心骨,游击队与老百姓齐心一致,经历千难万险取得胜利,这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谋幸福谋复兴伟大征程的缩影之一。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