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33年点亮一个图书梦想
http://www.CRNTT.com   2022-07-23 09:25:13


(图片来源:央视网)
 
  小小书屋办得一片红火,可好景不长,第二年,文化馆收回了场地。张吉响的书屋搬到了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铝合金书亭,取名为“教育书店”。小书亭面街而开,整整一面的玻璃橱窗上,置有一顶短短的阳棚,阳棚上面用红色的字写着:“小店新书多,早晚都营业”,玻璃橱窗上则是密密麻麻五颜六色的书。1993年,书屋又搬到了集贸市场“河北一集”商铺,更名为“科技书店”,沿用至今。

  找店址不易,书更不好进。货源是书店经营的第一要素。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拿到第一手货,张吉响开始尝试着直接从出版社直接进书。千方百计凑起两千多元钱,购回500余本小说《钱,疯狂的困兽》。然而,就是那次进书,让他几乎翻不起身,饱尝了开书店的酸果。《钱,疯狂的困兽》是湖南文艺出版社的一部纪实作品,展示了我国第一批个体户艰苦创业,发家致富的心路历程。当时,县里正准备举办一年一届的大型庙会,他曾向爱人夸下海口说,一个庙会就销完那批书。结果,那批沉沉的书狠狠地砸了他一个大跟头。书,卖出了可怜的几册。白花花的真金白银,竟以“打了一个水漂”的结果惨淡收场。

  书店是继续开呢,还是关门歇业?面对着沉重的失败,当他犹豫不决的时候,爱人坚定地支持他。在一次次的摔打磨砺中,书店慢慢走向正规,一个变为两个,两店扩为三店。一家人每天东奔西跑,早出晚归,忙得团团转。那一年,张吉响撰写了一副春联,记录当时的情形,“忙忙忙,早忙晚忙,无声岁月忙中乐;累累累,今累明累,有味小店累里甜。”

  服务冷门觅得商机

  尽管辛集市是一个祗有60多万人口的县级市,却是闻名全国的皮革皮衣之都,皮革产业早在明清时期就名声在外。随着时代的发展,皮革制品需要更新技术、提质转型,但在这个小县城,大家习惯了低头干活,遇到技术问题时往往无计可施。在不断调查研究中,张吉响逐渐认识到,辛集需要皮革技术,需要皮革图书。

  但那个年代皮革图书出版品种少,当地的新华书店几乎没有。皮革图书毕竟是一种冷门产品,专业性强、读者面窄,出版社怕图书出版后卖不掉,不肯出、不愿出,皮革商户想要却买不到。偶尔有出版社出,也是这家出几种,那家出几种,收集起来十分不易。

  于是,张吉响不知多少次去省会石家庄,去北京展销会,去各地的出版社,坐着颠簸漫长的长途汽车,抱着一包包苦苦寻来的书。那个年代,辛集到北京祗有一趟大巴,总是深夜11点左右到凌晨5点的旅程,车上座位少,人却很多。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