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8月3日电/据经济日报报导,目前,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取得显着成效,但也要看到,绩效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应加强绩效管理的制度建设、突出责任和效率,强调“扩面”和“提质”并重,做深做实全过程绩效管理,形成良性闭环。
近期,102个中央部门集中公开部门决算,不仅“晒账本”,还亮成绩、看效果。相比往年,今年绩效信息公开范围更广、力度更大,特别是“三公”经费持续下降,资金支出更注重效益,也为地方带来良好示范作用。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关键举措,在当前形势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
近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内外形势,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积极财政政策靠前发力,通过减税降费、专项债券等“组合拳”,稳定了宏观经济大盘。积极财政政策不仅要保持较大支出强度和适度债务规模,还要把政策效能放在突出位置,尤其要注意提高预算绩效。财政紧平衡下,既要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又要打好“铁算盘”,紧扣绩效管理这一工作主线,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
目前,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取得显着成效,但也要看到,绩效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地方绩效理念不深入、评价体系的系统科学性不足、绩效激励约束作用不强等。这样容易造成预算与绩效“两张皮”“重使用、轻绩效”现象。为此,当前应加强绩效管理的制度建设、突出责任和效率,强调“扩面”和“提质”并重,做深做实全过程绩效管理,形成良性闭环。
首先,要完善机制、夯实制度,加强绩效支撑体系建设。进一步将绩效评价结果纳入政府和部门政绩、干部政绩两方面考核,提高各方积极性。同时,加快推进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绩效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各领域、各环节的制度规范、工作指引。切实落实“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闭环工作机制。通过机制先行、制度支撑、培训指导和第三方机构支持等措施,加强各单位能力建设,保障绩效实施的科学性、规范性和落地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