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让“青椒”不再青焦
http://www.CRNTT.com   2022-08-11 10:20:04


  中评社北京8月11日电/据中国网报道,8月8日,科技部、财政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直面青年科研人员(网络名词“青椒”)面临的崭露头角机会少、成长通道窄、评价考核频繁、事务性负担重等突出问题,文件亮出了行动内容的关键词——挑大梁、增机会、减考核、保时间、强身心。

  4年接力、3轮减负,政策措施也从1.0版上升到3.0版。不难看出,减轻科研人员负担工作本身,既重要又繁重。1.0版部署开展的7项具体行动,交出了不俗的成绩单。2.0部署开展4项新行动,巩固深化前期已取得的积极成效。两轮行动的全面推进,使减负举措在基层单位扎根落地,形成了良好的叠加效应,幷且转为常态化机制。如今出台的3.0版,就是要咬定目标、持续加力,直面痛点、难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任务部署,推动减负行动效果持续深化。

  与前两轮减负的最大不同是,这一次减负的主体聚焦于青年科研人员。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同样,青年科研工作者也是科研队伍中心怀国之大者、担负复兴大任的主力军。《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2020)》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39岁以下的科技人力资源占比达到78.39%。但现实是,青年科研人员既面临着职业发展需要和学术追求带来的“合理负担”,也面对因制度设计不完善造成的非学术性、不必要的“不合理负担”。不少人“压力大得睡不着觉”,慨叹“青椒”真的很“青焦”。显而易见,这对科学研究极为不利。

  压力在哪呢?

  一是青年科研人员年纪轻、资历浅,能证明研究实力的成果和资源少,在与资深科研人员同台竞争中难免处于劣势,自然很少有开展独立研究、获得稳定支持的机会;而许多事务性的繁杂工作又偏偏落在了这些“小年轻”的身上。许多一线青年科研人员反映,他们在进入科研岗位之初,独立创建实验室和团队非常难,大多以“科研助手”的角色在团队中开展科研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很难获得独立承担项目和展示自我的机会。

  二是难以获得稳定的经费支持。相对于庞大的青年科研人员队伍,目前已有的青年资助项目规模和范围相对有限,青年科研人员特别是35岁以下的科研人员往往很难获得资助,稳定性也差,难以聚焦某一方向开展长周期的深耕研究。而科研成果又不是轻轻松松或者加班突击一下就能取得的,非得潜心钻研,非得久久为功,急功近利是其大忌。<nextpage>

  三是考核压力大、评价周期短、频次又过多,这成了青年科研群体的集中“痛点”。依据现行评价方式,科研人员短期内就要“达标”,压力负担重,他们往往既要承担跑签字、开证明等行政负担,又要潜心科研任务,结果导致白天忙杂事、晚上搞科研。而考核过于频繁,又容易导致青年科研人员急功近利,不利于科研积累和高水平研究成果的产出。

  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对待科研工作中存在的现实矛盾,需要以科学精神认真对待。不能无视,只能直面;不能旁观,只能加力;不能累积,只能化解,让持续减负行动成为科技领域简政放权的亮点,助力科研成果丰硕,加速民族复兴进程。3.0版本出台的价值,就在于亮出了专项行动的关键词——挑大梁、增机会、减考核、保时间、强身心。这是化解“青焦”的“15字经”,有助于留住科研人才、稳定科研队伍;是科技兴国的重要举措,为实现中国梦贡献科研力量;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要求的具体落实。

  直指痛点难点,让“青椒”不再“青焦”。为期一年的专项行动要一步步扎实推进,一个个有效解决,找准卡点堵点,化解痛点难点,各部门各地方各单位要完成各自目标任务,把各项具体要求落实到位。减负行动全面落地见效,让“青椒”放下包袱、轻装上阵,让科研花开惊艶、果实累累。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