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廖书兰:两岸观察 “一城两制”与传统文化保育
http://www.CRNTT.com   2022-08-12 15:15:38


图中穿长衫者是青衣涌美村长老陈世龙,主持祠堂入伙祭祖仪式。
七十年代由青衣涌美村望去,古朴的客籍村庄,仍未见现时的长康邹等高楼大厦。(见《被忽略的主角》第 163页。)
  中评社香港8月12日电/香港珠海学院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廖书兰12日在《思考香港》发表文章“两岸观察/‘一城两制’与传统文化保育”,内容如下。

  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亲临香港,在发表演说中强调,香港坚定实行一国两制。

  1997年以后香港实行“一国两制”,而在此之前,1898年本港已实行“一城两制”。

  香港虽然是国际城市,但自1898年,英国强行租借新界后,实行的是一个城市两种制度。港英殖民地政府碍于在1898年6月9日与清朝的李鸿章签订九十九年租约,订定《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又因在

  1899年4月14日发生的,原居民以鲜血和头颅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六日战争”,英国殖民地政府为安抚原居民愤怒情绪,公布《安民告示》:“维护新界原居民的财产、风俗、生活方式不变,因此立下“一城两制”的管治方式。

  以不同于管治香港、九龙的方式管治新界,故而香港成为“一城两制”的城市;港、九一制,新界另一制,因有《基本法》第40条的保护,笔者认为“一城两制”将延续到2047年。

  新界土地的本质与香港、九龙不同,我想说明,新界有其独特的历史和地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新界不单在地域上和香港岛、九龙半岛有别,在政治、行政和管治方面也有所区分;

  第二,新界原居民与非原居民在土地使用权和拥有权方面有所不同;
  
  第三,新界原居民的传统权益受到《基本法》第40条保护;

  第四,新界乡议局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在新界事务上唯一的法定谘询机构,是新界的最高民意交换场所和民意的代表机构。

  再如,早期的港九人士,触犯某些法律会遭递解出境,遣返内地,而新界原居民触犯同样的法律,则不受此制裁;又如,新界有“理民府”而港九则是“民政事务司”,直至今天,新界原居民不用交地租,而港九市民是需要的等等。

  由于历史因素,促成新界地域所实行的“一城两制”从未间断过,时至今日仍保留着春秋二祭、祠堂祭祖、生养死葬⋯;

  中国大陆,由于新中国建政后土地改革,实行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以氏族为中心的传统村落不复存在。台湾方面则由于日本殖民统治,实行皇民化政策,破坏一切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把中国传统信仰摧毁,禁止台湾人过中国的农历新年等等,唯仅新界地域天然地保存着中华传统文化,保留着传统以氏族为中心的人伦体系和村落制度。所指的“天然”是没有刻意维护或刻意传承,而是自自然然形成的传统体系。可以说,新界的传统习俗文化是弥足珍贵的,世世代代有序的传承开来。其所蕴含的是中国华南乡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之一。传统氏族村落和体现这种制度的人文、伦理以及建筑都非常珍贵。

  拙着《被忽略的主角》一书曾提出,回归之后,已没有割让地和租借地之分,原居民的传统权益包括土地,将会似温水煮蛙渐渐消失于无形之中,虽有《基本法》阐明50年不变,这只意味着特区政府在回归后的50年内,不会轻易改变新界土地制度。我建议应该向联合国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个而完整的保育起来。新界的特殊土地政策及财产继承制度,就是保存此传统氏族村落的最重要支柱,对它的变动不能只从扩充使用土地的角度来考虑,而需要兼顾这片土地之上,既有存在物的价值。尤其如果涉及土地存在物,有保育价值兼且有不可逆性,我们征收清除时,更加要审慎。

  近期由于需要觅地建屋,解决住房问题,征收新界土地的意见时有所闻。

  拜读刘智鹏教授有关鸿文《打破“新界”乡郊概念房屋发展海阔天空》一文,兹仅择摘要如下:

  “香港回归已经25年,土地已没有“割让”或“租借”之分,特区政府毋须将“新界”和港岛九龙强行分界⋯”、又提到“莫被历史拖后腿”、“今日香港土地不足的困境,其实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必须从历史中找寻解决的方法。”、“九七回归是新界问题的历史终结,新界与港九的行政界线已经去掉”等等。近日这一种观点似乎成为社会主流,而我想表达的是:

  回顾八十年代乡议局口号“建设新界,繁荣香港”有多少的新界私人土地建设成为今日新市镇?举例说,元朗“邓维新堂”以超低价每尺$969.6被政府征收土地25,076尺,总共卖得$24313689.6(请注意,价格是政府订定的,原居民不得有异议),由此可见,原居民贡献了多少的土地,根据统计,新界已经有九个新市镇,而在不久的将来,新界将会有12个或15个,甚或更多的新市镇出现。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因,来自乡土、氏族、祠堂、村落,这些基础必须建基于土地上,一旦失去宗族赖以生存的土地,祠堂、氏族将成为一种形式,仅是做为形式上的保留而已,例如现今的许多新市镇,失去了文化底蕴的特色,个个都大同小异。而我们视之珍贵的,不仅仅是土地,更加是土地上留存下来,近千年氏族形成的文化结构。我忧虑,若破坏土地上的氏族社会所形成的近千年的文化结构,一旦打碎铲平则化为乌有,将永远无法弥补。例如,青衣陈氏原居民兄弟各建的祠堂,左边是陈余庆堂,右边是陈善庆堂,甚具建筑特色,但为了配合新市镇的发展,全面拆掉成为今天的长康邨。我们将无法体会出中国传统五伦的意义,他们兄弟长大后各自成家,分堂不分祖,所以各自兴建一模一样的祠堂,这彰显出难能可贵的伦理亲情。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