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8月15日电/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报道,“彼美玉山果,粲为金盘实。”时值8月,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吴屯乡大际村的山林里,被苏东坡赞誉的香榧果已成串地挂在丛密的枝头,青翠饱满,十分可人。
“集体林改分山到户后,我们有了几亩毛竹林和杉木林。”守着自家的林地,大际村村民吴永良吃下定心丸,开始琢磨在毛竹、杉木林间套种香榧树。
“山定主,树定根,人定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发证,激发了林农发展林业积极性。可随之产生的林地分散经营问题,让生态保护与林农利益的矛盾日益突出。
“一边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越来越高的需要,另一边是林权所有者越来越强的致富愿望,规模化、集约化的森林资源经营模式应运而生。”南平市林业局林政科科长游金城介绍,该市大力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通过规模化经营管理,发展经济效益较高、市场行情较好的林下经济项目,为的就是激发林农投资造林、育林积极性,提高森林资产复合效率和林业经营效益。
吴永良回忆,最初选择种植香榧发展林下经济,是看重它的综合效益,“既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又能增加收入,加工炒制后每公斤能卖240元。”种了几年,他搬出了土坯房、添置了一辆小轿车。
这些实实在在的改变,吸引了村邻的加入。2015年以来,村民们将自家分散、闲置的林地交由合作社统一管理,用于种植香榧。如今,合作社香榧种植面积已扩展到800亩,每年产量超6000斤,为社员带来人均1.6万元的年收益。“村邻乡亲都参与进来,就是一起守护山林一起赚钱。”吴永良说。
林业生产要素的统一集中,迈出了实现林农增收、森林增绿、生态增效的新一步。随着经济多元发展,林业经营者对流动资金的需求不断加大,催生出“森林生态银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