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让科学文化成为社会文化的底色
http://www.CRNTT.com   2022-08-19 10:49:07


  中评社北京8月19日电/据科技日报报导,科学文化被公众普遍认为是科学家群体或者科技界的文化。科学文化的确由科学共同体而生,继承和延续着特定的规则和秩序,秉承共同的精神和价值观。但从文化功能的角度来看,科学文化的影响力绝对不局限于科学共同体内部,科学文化早已渗透在社会文化之中,也受到社会文化的滋养或制约。

  与人类繁衍发展的漫长历史相比,科学的历史并不久远。但就在科学有了一席之地的有限历史维度中,人类社会从关系架构、行为方式到思维模式都被科学深刻影响甚至颠覆性重构。科学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是延续和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

  中国真正接受现代科学不过百年,数次的“西学东渐”让科学在中国建制化生根发展,支撑科学运行的一整套制度体系逐渐建立并向社会扩散,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到“科教兴国”,从“科学发展观”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学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运行的重要引擎,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深度渗透,交互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依然是我国社会文化的血脉,但现代文明下的中国社会文化已然是现代科学形塑后的文化。

  我们已经不能再孤立地看待科学与社会,也不能割裂地来思考科学文化与社会文化,从广义上来说,科学文化就是科学在社会语境中形成的文化,科学文化就是社会文化的有机构成。

  让科学文化成为社会文化的底色,是从根本上实现向先进文化的靠拢。科学文化的理性精神能够推动社会更加理性和实事求是。当今中国,社会文化尚未能达到匹配科技发展的程度。让科学文化滋养社会文化,是让理性思考代替惯性盲从,从而更好地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幸福指数;也是让理性精神战胜盲目与浮躁,让社会文化以实事求是为基底,更好地推动科学技术进一步取得突破性进展。

  科学文化的方法观能够帮助社会公众有序、有效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然科学在建立发展中形成了一套科学研究的方法,而科学文化的引领能够让科学方法和实证精神深入人心,推动全社会以冷静和客观的态度来认知和对待中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要面临的诸多问题,以循证和求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