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9月2日电/今夏,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人们夜间消费意愿明显增强。不少地区顺势而为,推出加快发展夜经济相关举措。比如,北京市发布第三版“夜经济”发展措施,重点突出“北京范”“时尚潮”“文化芯”“科技核”。广东启动以“夜生活•粤精彩”为主题的2022年夜经济暨暑期消费促进活动,立足本地商业步行街、品牌商圈、文旅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活动。各类夜间经济多姿多彩,有效激发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
夜经济一般是指从当日18时至次日凌晨2时所发生的服务业类经济活动。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夜经济繁荣程度被看作是一座城市经济便利度和活跃度的晴雨表。数据显示,我国有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进一步扩大内需,“夜经济”是备受关注的发力点。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要求“活跃夜间商业和市场”,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大投入,打造夜间消费场景和集聚区,完善夜间交通、安全、环境等配套措施,提高夜间消费便利度和活跃度”。这为大力发展夜经济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指引。
近年来,我国不少地区通过完善功能配套、加强政策扶持、优化营商环境等,打造出各具特色的夜经济模式。比如,陕西西安大唐不夜城扎实加强文化建设,促进文化旅游商业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重庆市已形成“夜游、夜景、夜秀、夜读、夜市、夜娱、夜养”等较为丰富的产品体系。同时,全国夜经济整体发展仍存在区域过度集中、产品供给不丰富、消费业态不多元等问题,夜经济发展还需进一步提质扩容。
从供需匹配来看,现在人们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消费需求越发强烈,24小时书店、夜间展览等很受欢迎。夜经济不只是简单的“吃喝玩乐”,已逐渐成为融合购物、饮食、住宿、文化、娱乐、体育、康养等多行业的新业态。各地要因地制宜,根据自身地域特色、资源禀赋,发展别具一格、形式多样的夜经济。要加强规划设计,合理布局夜间经济集聚区与特色商圈,注重发挥多产业融合集聚功能和辐射带动效应,以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为抓手,培育壮大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从城市管理来看,夜市兴旺,也容易造成交通堵塞、噪声扰民、灯光污染等现象,交通、卫生、治安、环保等配套服务要及时跟上。城市管理者应拿出更多的智慧,强化大数据分析应用,做好特色地标、生活圈周边区域管理,改善夜间停车环境;加强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等监管,制定保障夜间经济安全社会面等级防控方案,提高安全保障水平,共建和谐环境。
畅通夜经济循环,对保市场主体、稳就业、惠民生都有积极作用。各地各部门要把握高质量发展方向,合理规划夜经济空间布局,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和服务,使夜经济活力迸发、健康发展,助力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齐志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