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9月11日电/据光明日报报道,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
这奇迹是什么?
是田野里“禾下乘凉梦”的感动,是屏幕前“天涯若比邻”的喜悦,是高铁上“半日行千里”的畅快,更是仰头间“天宫课堂”的震撼……
神州大地,科技,从未像今天这样,以无处不在的力量,改变甚至创造着我们的生活。
细数科技之功,不仅在上天入地的恢宏与澎湃,更在寻常巷陌间的润物无声。科技乃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人民赖之以好。
科技在哪里?她,就在你我身边。本报今起推出《科技改变生活》专栏,好好说说这十年,那些深嵌在咱老百姓衣食住行中的科技含量,带你品味生活因科技而美好的点点滴滴。
2947.8亿斤!
这阵子,一说起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今年夏粮总产量,山东德州临邑县种粮大户张心跃的心里头总是美滋滋的。风调雨顺,加上农技专家指导到位,又是一个丰收年!
出好粮得有好种,论起夏粮小麦的几员高产“猛将”,张心跃头头是道:“咱种的这几种小麦特别对俺们这儿土地的脾气。就说这‘鲁原502’吧。麦穗大、麦粒多,捧在手里沉甸甸的,秆子又粗又壮还不爱倒,前几年,我还靠着它得过咱当地的‘小麦粮王’呢。这上过天的种子,就是不一样!”<nextpage>
种子咋还上过天?
原来,“鲁原502”正是我国依托航天育种技术育成的小麦新种。如今在北方累计推广面积已近1亿亩,2018年更成为我国第二大主推小麦品种。金灿灿的麦穗化作白花花、香喷喷的馒头、面条,摆上了咱老百姓的餐桌。
航天怎么育种?为什么要到太空去育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航天育种工程首席科学家刘录祥介绍,航天育种也叫太空育种,是让农作物种子搭乘着返回式航天器,到太空“出趟差”,利用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等特殊环境作用,使这些种子里的极少数产生基因变异,再回到陆地上,经过科学家多代筛选培育,最终形成特性稳定的新品种。
这趟“差”里,究竟哪颗种子能被宇宙射线击中、改变基因全是未知数。上过天后,幸运种子的后代“个头”会明显变高或变矮,有的果实会明显变大或变小,有的则会突然增加了“抗病”技能。而科研人员的任务就是从这些“幸运儿”中筛选出我们想要的变异基因,育成新品种,因此,航天育种也被许多人比作“拆盲盒”。
这“盲盒”拆起来可谓惊喜不断——位于北京通州的航天育种核心示范基地常年展示着各式各样的太空种子新品种:口感近似猕猴桃的番茄、皮薄质脆的航椒系列……每年春夏,引得各地大农户、种子经销商接踵而来,“太空瓜果”就这样悄悄来到你我面前。
“航天育种通过空间诱变加快了农作物种质材料的变异进程,缩短了选育周期,为我们提供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种质基因源。”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盟秘书长赵辉说。
那么,这“盲盒”拆起来安全吗?<nextpage>
“当然安全。”赵辉介绍,动植物的进化得益于自然环境下的基因变异,而上过天的植物种子虽然发生了变异,但幷没有外源基因的导入,仅仅是提高了变异频率,这些变异与自然变异无异。而科研人员也通过相应的品质检测和多年的品种应用证明了航天育种的安全性。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美、苏开启了太空种子搭载试验。而直到1987年,我国第九颗返回式卫星首次将一批农作物种子送向太空,才揭开了中国航天育种的序幕。30多年来,伴随着我国航天事业和育种科研的不断进步,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持续研究和应用这一技术的国家,目前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而今算来,我国已育成航天主粮和蔬菜等作物品种数百个,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超过280万公顷,增产粮食约16亿公斤。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惠及国计民生,航天育种与有荣焉!
几个月前,在太空出差183天的神舟十三号乘组顺利返回地球。和三位航天员一起回家的,还有来自全国50多家育种单位的种子,等待着它们的又是新一轮的播种与期待。而与天和核心舱会合的“问天”,又带去了新的一批农作物种子。
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航天的力量正让更多人看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