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回答好这一问题,在新时代中国音乐评论发展论坛2022年度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社长、教授张伯瑜指出,当前很多人对乐评人存在一定的误解,有些曲作者、演奏者听不得批评意见,偷换概念地质问乐评人,你有我写得好吗?有我弹得好吗?要不你来写?你来演?“其实,这里有个差别,评论家不是要直接跟作曲家、演奏家对话,而是代表广大听众跟作曲家、演奏家的作品对话。作曲家、演奏家的作品是为广大听众写和演的,而不是面向一小部分专业作曲家、演奏家的。评论家代表广大听众说话,是他们的代言人。因此,乐评人的评论要让听众信服,这是最大的考验。”张伯瑜说。
张伯瑜的发言引发了现场学者的广泛共鸣,同时不少专家进一步补充道,做音乐评论既要讲究专业性、建设性,还要讲究评论的方式方法。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李淑琴认为,当前音乐界建设性的批评是稀缺的。每次受邀评论某些作品,李淑琴都会尽力做到专业客观,“有问题的地方,我会直言不讳。你提的一针见血,对方也会欣然接受。所以,评论不是不能批评,而是要说到点上,要通过建设性展现专业性,进而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中央音乐学院人文学部主任、教授何宽钊同样认为专业性、建设性很重要。他指出,建设性的评论更考验乐评人的学识、学养。因此,做评论无论是赞美还是批评,都要有理有据,有专业度才有可信度。
“很多评论中充斥着‘我感觉’‘我觉得’,这种过于主观性的评论是不可取的。”中央音乐学院政策研究与评估中心主任王新华指出,“既然把中国文艺评论(中央音乐学院)基地建在高校,我们就必须体现专业性,不能仅凭观感做评论,要有大量的案头工作,做好研究提炼。”
“评论不仅要体现专业性,还要讲究方式方法,尤其在批评时。我对自己有个要求,那就是温柔地争辩。既要表达你的观点,又要找到让人接受的方式。”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兰维薇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