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9月26日电/据参考消息网报道,澳大利亚《解读者》杂志网站9月12日发表题为《了解全球右翼极端主义》的文章,作者是威廉·阿尔科恩。全文摘编如下:
近年来,全球极端右翼兴起,这个现象幷未逃脱决策者、敏锐的极端主义问题观察家和学者的注意。为了解这一局势变化、驱动因素以及导致极端右翼暴力事件不断增加的动荡进程,越来越多相关文学作品、研究和政策项目花费了大量时间和资源。
然而,值此对全球极端右翼作出政策回应的不祥时刻,曾派驻美国的国家安全专家、现为洛伊研究所研究员的莉迪娅·哈利勒为洛伊研究所撰写了最新论文《极端右翼的兴起》,加入了这场论战。
正如哈利勒在本书的前两章中指出的,政府对于如何处置右翼极端主义存在概念上的混乱,对这个现象的暴力与非暴力形式的主流与跨国性质存在潜在的认知不足。如她所述:“虽然我们不想简化或过度认定这些(全球)运动之间的关联,但是,如果我们不了解幷将它们列为右翼极端主义范畴的一部分,那么我们就发现不了这条主线。”
《极端右翼的兴起》详细论述了导致全球极端右翼兴起以及因果关系的破裂,也是对相关课题公认的政策智慧与思维的纠正。哈利勒借助极端右翼恐怖袭击事件的证词回应、对专家以及前极端分子的访谈以及原始素材和极端主义行为者与社会环境的引用,描绘了一幅涉及极端右翼的反民主、革命、排他和阴谋分子的生动画面,从澳大利亚到德国,从印度到斯里兰卡乃至缅甸。
哈利勒借此解释:全球化叙事(白人灭绝/威胁)、组织原则(例如,重要活动、集会、巡回演讲)和兴趣爱好(例如,白权音乐、综合格斗技)“促进了国家右翼极端组织的意识形态(超越国境)日益趋同”。他指出:“右翼极端主义已发展成一种跨国亚文化。”他还以重要案件和实例为证,娴熟阐述这些明显的地方运动是如何谋求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活动空间、虚构的故事、形象、口号、象征、偶像、美学和工艺品”。这种文化试金石通过“强化观点、巩固排他性身份以及增强怀疑论的敏感性”,促进了极端主义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