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经济日报:引才聚才筑牢复兴之基
http://www.CRNTT.com   2022-10-06 10:51:26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南仁东……我国自主培养的科技大师“圈粉”无数年轻人。坚持全方位培养和引进用好人才,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国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人力资源竞争优势不断增强。

  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需充分发挥高校主阵地作用。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布局,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教育部推出“强基计划”,量身定制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配备一流师资和学术环境,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截至2020年,我国自主培养研究生突破1000万人,自主培养顶尖人才不断涌现。

  如今,青年人才已成为基础领域的有生力量。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完成人平均年龄为44.6岁,第一完成人平均年龄为52.5岁,分别比2018年下降了2岁和2.6岁,超过60%的完成人为年龄不足45岁的青年才俊。青年科技工作者已经成为基础研究队伍的生力军。

  政策激励解后顾之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才事业积极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培养用好人才。

  从高端领军人才,到技能人才、乡土人才;从自然科学人才,到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文艺人才;从本土培养人才,到海外引进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坚持“高端引领、整体开发”,各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齐头并进,人才队伍、人才结构日益完善。不同职业岗位、不同能力水平的各方面人才各展所长,成为社会发展源源不竭的动力。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广袤田野上扎根,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贫先锋”、乡村振兴一线的生力军。

  伴随着新时代“横琴方案”“前海方案”出炉,越来越多港澳青年人才来到内地兴业创业。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