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
http://www.CRNTT.com   2022-10-11 15:12:51


 
  “开眼看世界”的晚清士人中,“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虽未直接提出“民族复兴”,却认识到了向域外学习的必要性,认为非如此则不足以“制夷”,可以说已具有一定的民族复兴的意识。封建统治集团主持的洋务运动以“自强”为口号,蕴含着对民族复兴的一些初步思考。维新派对民族危机和民族复兴的认识则更进一步。笃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严复认为,“中国之弱,非弱于财匮兵窳,而弱于政教之不中”,由此提出改革封建制度的主张。维新派思想家多持此论,实际上体现了对民族复兴所取道路的认知。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民族危机愈显深重,孙中山率先喊出“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实践了民主共和的政治主张,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中华民国建立后,民族危机日趋严重,催生了更加强烈的复兴意识,形成了风靡一时的民族复兴思潮,对中国共产党认识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影响至深。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在其1917年所撰《新中华民族主义》和《大亚细亚主义》两篇文章中,提出“中华国家之再造,中华民族之复活”的口号。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称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是将“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向着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目标前进。1954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对民族复兴进行了具体表述。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民族复兴的实现指引了方向。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指向更为清晰。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国梦、“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联系在一起,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非横空出世,而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心中最深沉的梦想,其思想渊源深邃绵长。在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对民族复兴思想源流的追溯意义重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编纂出版《复兴文库》大型历史文献丛书,就是要通过对近代以来重要思想文献的选编,述录先人的开拓,启迪来者的奋斗。”

  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文化脉络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