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0月11日电/据中国青年报报导,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全面打赢规模空前的脱贫攻坚战,还是“无缝衔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抑或是陆续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和重大部署,我国“三农”工作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面对日趋复杂的外部环境,如何稳住农业基本盘、筑牢“三农”压舱石、勾勒乡村振兴“强富美景”,可以说已经成为我国应变局、开新局的关键所在,唯有多措并举、靶向发力,着眼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才能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愿景。
稳基础,以农业强点燃乡村振兴“主引擎”。“农为邦本,本固邦宁。”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十年来,我国智能农业装备长足发展,推动农业发展方式加速向自动化、设施化转变,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为农业发展“增色添彩”。一是让更多小农户融入农业产业链,摒弃落后的生产方式,提升在产业体系中的地位、融入度和话语权;二是发挥“数字农业”的优势,抓住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基建”提速的契机,构建一体化的农业数字资源体系,创新和利用农业优先技术优势,加快农业传统转型,巧妙整合各类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农业综合信息平台,为农业插上“数字翅膀”,抢占“数字”农业的最高点,推动农业高质高效高速发展。
壮筋骨,以农民富驶入乡村振兴“主干道”。俗话说,要富口袋,先富“脑袋”。新型职业农民正在改变着亿万农民的命运,也在深刻影响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随着新时代的不断发展,农民由“身份化”向“职业化”转型,有助于建立起人才建设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融合态势。各级地方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人才政策,一方面可以引导各类人才“摇身一变”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引导其“人才归巢”、“反哺桑梓”等等。另一方面,走好高效培育“关键一步”,根据所需在当地培养“高精尖缺”新型农民,坚持精准培育,因材施教,分类培训,最大程度将人才智力资源转化为实际农业生产力,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助力乡村振兴美好嬗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