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0月15日电/《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7年,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实现重大突破。这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要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将进一步增强山东发展的新动力、激发新活力,为加快转型升级提供先行先试的生动实践。
以山东为样本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探索转型发展之路,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高质量发展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发展动能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从根本上决定发展的质量。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需要跨越一些常规性长期性关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指出,“要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推动流域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扎实推动沿黄河省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当前,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增长动能减弱,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持续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培育新动能,推动更高质量发展。
深化新旧动能转换要面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途径,也是深化新旧动能转换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基础之上。推动发展动力转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以生态文明、绿色低碳为牵引,积极稳妥腾退化解旧动能,破除无效供给,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新动能发展创造条件、留出空间。另一方面,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能够培育新经济新动能,有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双碳”目标的提出,为我们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和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创造了战略机遇。
《意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决策部署,因时应势赋予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新的时代使命,深化拓展新的发展内涵,支持山东在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上先行突破,加快为北方地区乃至全国动能转换蹚出新路、作出示范。
一是彰显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的典型示范意义。当前,一些地方传统发展方式惯性依然较强,新动能成长壮大和绿色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涉及的利益关系比较复杂,迫切需要有基础有条件的典型地区先行先试、蹚出新路。山东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量均居全国前列,新旧动能转换基础好、绿色低碳发展任务重,转型发展具有典型代表性。自2018年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获批建设以来,山东将新旧动能转换作为重大工程,有力促进各项重点任务落地落实,发展动能由“新弱旧强”向“新强旧弱”转换,动能转换潜力加速释放,呈现高质量发展良好态势。2017年至2021年,山东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由21.7%提高到31.7%,“雁阵形”产业集群数量达143个,新兴产业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主要动能,为承担国家战略使命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确立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发展导向。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对综合试验区的内涵拓展和持续深化,也是党中央提出“双碳”目标后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一项重大部署,为山东在综合试验区发展基础上持续深化拓展建设成果、加快探索形成新旧动能转换路径模式提供了遵循。《意见》综合考虑山东现有基础、发展趋势和战略要求,在充分尊重客观规律、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全面部署,提出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促进工业化数字化深度融合、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四个发展导向”。为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明确了中心任务,为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注入了强大动力。
三是锚定常规性长期性关口设定深化动能转换发展目标。《意见》对标新时代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总体安排,明确到2027年、2035年两个分阶段的发展目标。这为山东在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方面发挥“领头雁”作用,实现发展环境、经济结构、质量效益、体制机制系统性整体重塑,指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为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山东率先成功跨越常规性长期性关口凝聚了磅礴力量,提供了坚定信心和坚实支撑。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史育龙(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