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性意义
http://www.CRNTT.com   2022-10-26 08:19:39


   
  从实践维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性意义
  
  文章认为,一个国家或民族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模式,归根到底要看是否符合自身实际,能否解决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
  
  中国式现代化是独立自主的现代化。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走自己的路,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那样做的结果,不是必然遭遇失败,就是必然成为他人的附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走的道路行不行,关键要看是否符合本国国情,是否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能否带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社会稳定,能否得到人民支持和拥护,能否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贡献。”必须看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独立自主,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而是立足国情和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独立自主实现现代化的新经验。
  
  中国式现代化是后发赶超的现代化。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用几十年时间,在发展的很多方面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发展历程。我们要后来居上,决定了中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我们不仅走出了自己的成功发展道路,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还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开创了后发现代化国家的新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中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我们要始终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从内涵特色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性意义
  
  文章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实现了现代化发展路径从一元走向多元的转变,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14亿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着特征。这既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又为现代化建设带来艰巨的任务。我们要立足人口规模巨大这个国情,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目前,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0年,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8.2岁,科学家、工程师数量全球领先。这些人力资源优势不仅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因此,我们不能等实现了现代化再来解决共同富裕问题,而是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逐步地解决好这个问题。要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要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决防止两极分化;要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恩格斯提出,“物质生存方式虽然是始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生存方式起作用”。必须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一方面,要以发展物质文明夯实基础。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仍然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将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另一方面,要以发展精神文明激发动力。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我们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国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西方现代化在先发现代化阶段走过了对自然资源极端掠夺的弯路,对自然资源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破坏后果。中国式现代化摒弃西方物质主义膨胀现代化对自然资源疯狂攫取的歧路。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我们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的历史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民生观、“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观,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的中国方案,形成了对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物质主义膨胀、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批判与超越。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走的是暴力掠夺殖民地的道路,是以其他国家落后为代价的现代化。中国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强调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同时,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把握历史规律,顺应时代潮流,倡导加强国际合作,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走出了一条通过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发展、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之路。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扩张掠夺式现代化的摒弃和超越、是对世界和平发展事业的重要贡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
  
  总而言之,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为中国发展繁荣进步创造了重要条件,而且改变了长期以来西方现代化模式占主导的世界现代化格局,展现了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多样性,为世界现代化模式多元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具有重大的开创性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