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逻辑
http://www.CRNTT.com   2022-10-28 08:31:43


  中评社北京10月28日电/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对于激励我们自信自强、踔厉奋发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继承和发展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理想追求

  光明日报发表广西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区域实践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教授钟瑞添文章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渊源是多元的,最主要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超越。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资本主义制度作为对封建制度的否定,在历史上曾经起到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发展的研究,从来都不是“唯生产力论”,而是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放在一起进行研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劳动异化为“资本家对工人的统治,就是物对人的统治,死劳动对活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其结果是资本家财富的积累和无产阶级相对贫困的积累。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产生劳动异化的根源。无产阶级革命祗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创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

  中国古代丰富的社会理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有益滋养。“大同社会”是中国古人提出的理想社会,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排斥和鄙视那种损人利己、伤天害理、为富不仁、唯利是图的社会行为,推崇和赞美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理念。先辈们的理念尽管只是对社会图景的憧憬,但也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提供了重要启迪。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奋进探索的历史成果

  文章指出,中国近代史充分证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道理。当我们用大刀长矛对抗列强的火枪大炮,当我们的农业文明与几乎空白的近现代工业被迫去应战西方成熟的工业文明与完备的工业体系,只能是溃败的结局。面对苦难,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挺起脊梁、奋起抗争。一代代有识之士对救亡图存方案的探索是从“工业化”开始的。以器物现代化为目的的洋务运动,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结果一场甲午战争,宣告了器物现代化梦想的破灭;以制度现代化为目的的百日维新,行“新政”、废八股、兴新学,结果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无情打压下夭折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然而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的帝制复辟几乎葬送殆尽。中国近代的现代化探索充分说明“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

  面对苦难的中国,中国共产党首要的历史任务,就是要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创造根本社会条件。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深刻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艰苦卓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就是要“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由半殖民地变为真正的独立国”“造成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先决条件”,进而建设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这个历史任务,是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政治前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华民族一去不复返地结束了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开启了独立自主地探索迈向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历史进程。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