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充分发挥平台经济稳就业作用
http://www.CRNTT.com   2022-11-25 08:52:39


   
  平台就业在全球方兴未艾
  
  主持人:平台经济在全球保持快速增长态势,那么平台就业在其他国家呈现哪些特点?
  
  房连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秘书长):全球经济转型的一个明显趋势是数字经济的兴起,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区块链等一系列互联网信息技术广泛渗透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并引发就业方式变革。区别于传统劳动合同、全日制式的就业方式,平台经济下各类非标准化就业形态不断涌现,培育大量就业机会,带动工作岗位增加。
  
  根据联合国电信协会统计,2021年全球有63%的人口为互联网用户。电商平台主要运用互联网科技手段为客户提供线上线下服务。早在20世纪90年代,一些电商平台就开始在北美国家出现,将生产和劳务服务外包给一些南半球的低收入国家。早期的平台主要采取众包服务经营模式。例如美国Elance公司成立于1999年,为全球自由职业者提供线上找工作服务。2015年其与ODesk合并成为Upwork公司,目前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最规范的招聘平台之一,拥有500多万企业客户。进入21世纪,“众包工作”在线平台逐渐兴起,大量出租车和快递在线服务平台开始出现,由于其服务的便捷性和价格等方面优势,很快被广大用户接纳。
  
  国际劳工组织数据显示,自2010年以来全球电商平台数量增长5倍多。2021年全球规模较大的电商平台有近800家,服务内容包括两大类:线上服务型和现场服务型。电商平台的快速成长拉动了数字产业发展,2021年全球平台经济投资额达到1190亿元,主要集中于出租车和快递两个行业,当年产生营业收入520亿美元。2018年全球平台经济产值为1420亿美元,预计到2023年将增至3116亿美元。
  
  数字平台上主要有两类就业关系,一类是平台直接雇用的工作人员,即内部就业;另一类是平台作为中介商提供的就业机会,即平台带动的间接就业。例如上文提到的Upwork公司在全球有570多万全职雇员和1200多万兼职雇员。线上服务型的平台大部分为中小微企业,直接雇用较少,人数多在50人以下。Uber公司是全球雇用规模最大的出租车平台公司,有近2.7万名雇员,主要为律师、软件工程师和市场营销等。在快递行业中,美团、DeliveryHero(德国)、Swiggy(印度)和饿了么等大公司的雇用人数也都达到千人以上。
  
  美国是发达经济体中平台就业规模最大的国家,约有22%的工作人口参与某种形式的平台经济,特别是在佛罗里达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等互联网和服务业较发达地区,平台已成为吸纳新增就业的主力。预计到2023年,全美参与平台就业的人员规模将达到7800万。在英国,2016年至2021年期间,快递行业就业增长350%,家政服务业增长166%,远程线上服务增长100%,有15%的工人每周参加至少一次平台工作任务。
  
  一些新兴经济体则呈后发优势,包括中国、印度、印尼、巴西以及部分东南亚国家,近年来在经济转型中互联网产业获得快速发展,平台就业成为新增长点。据估测,目前全球数字平台下的自由工作者每年正以15%的速度增长。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受经济和就业形势影响,工作任务进一步转向远程居家办公和线上服务,在线注册的平台从业者数量进一步增加,成为缓解各国失业压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从人员分布看,平台就业主要集中于青年、低收入者和自由职业者。欧盟委员会将平台工作任务划分为27类,各类工作的复杂性有较大差别。一般来说,线上服务型平台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较高,而从事现场服务(包括家政服务、外卖送餐和网约车服务等)的从业者技能水平较低。从收入情况看,平台从业者的平均收入要高于一般工作。大量平台从业者为兼职,赚取正常工资外的补贴收入,接近一半的受访者认为“可以自由安排工作时间”是参与平台工作的最重要因素。同时,平台就业也遇到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表现为劳动者身份难以甄别、雇用关系不清、工作环境差、用工不规范、缺乏劳动合同和劳动权益保护以及国家税收流失等。面对这些挑战,各国在加强劳动立法、就业监管和劳动权益保护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纷纷出台措施规范平台经济发展。
  
  总的来看,平台就业发展势头方兴未艾,必将对未来的商业经营模式和就业市场带来较大冲击。面对这一新生事物,全球需要通力协作,在优化治理中形成共识,将平台就业纳入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完善平台就业劳动者权益保障
  
  主持人:平台经济在带动就业的同时,也给相关劳动者权益保障带来新挑战,下一步如何推动平台用工更加规范发展?
  
  陈云(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就业创业室主任):平台经济在稳定和促进就业创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让全体劳动者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党和政府一贯坚持的方针政策。
  
  如何让平台经济更加健康发展,维护好各类平台就业者的劳动保障权益,事关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事关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2021年,人社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从多方面加强平台就业者的劳动权益保障,取得良好效果和社会反响。但是,平台就业具有人员数量规模大、人员构成类型复杂、就业方式灵活、关系主体多元、劳动者权益诉求差异大等特征,其劳动权益保障仍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需各方加强协同治理,继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创新制度设置,优化政策运行环境和机制,进一步加大保障力度、强化保障措施、提升保障能力和水平。
  
  一是推进平台经济规范可持续发展,夯实劳动者就业和权益保障的基础。顺应数字经济发展浪潮,坚持数实融合,做大做强一批数字平台或行业龙头企业,发挥其创新、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创造更多新的就业机会和岗位。引导各类平台企业建立可持续的经营和盈利模式,提高平台发展层次,避免走“低劳动力成本”发展的老路,避免从“低劳动力成本优势”掉入“低人力资本发展陷阱”,坚持以“高质量就业”促“高质量发展”的经营发展和人力资源策略。在推进平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平台就业者就业机会、职业生涯和保障能力的可持续。
  
  二是加强协同治理。要在包容审慎、规范促进的原则下,加强政府管理和行业规范,完善平台治理机制。平台企业要坚持科技向善的发展方向,树立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自觉依法合规用工,积极履行用工责任,规范经营与管理行为,避免非经营性风险。发挥工会、行业协会等组织作用,促进行业及其从业者行为自律。发挥劳动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明确作为从业者在企业治理中的角色,行使民主参与权利。完善协商协调机制,在制定关于劳动报酬、劳动过程管理、劳动时间和强度等重要事项的制度规则和平台算法时,多听取劳动者代表和工会组织的意见建议,畅通投诉举报渠道。
  
  三是加强政策供给,增加政策系统性、包容性和可及性。加强顶层设计,适时修订完善《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研究制定工资工时等有关劳动基准,确立劳动权益基本保护标准。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切实落实灵活就业人员不受户籍限制可在就业地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评估研究外卖、及时配送、同城货运等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成效,适时完善有序推广。引导支持不完全符合劳动关系情形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根据自身情况参加相应社会保险。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研究探索将各类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其中。创新灵活的社保缴费方式,探索面向平台从业人员的社保代缴服务。
  
  四是进一步明确多元主体权责利关系。厘清各类新就业形态涉及的不同部门领域的法律和制度关系,明确各类劳动保障权益中各方关系主体权责利的边界。对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或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但企业对劳动者进行劳动管理的,平台企业要承担劳动者权益保障的相应责任;对采取劳务派遣、外包等合作用工方式的,平台企业要与合作企业依法承担各自用工责任。完善平台灵活就业人员用工规定,鼓励企业创新管理方式和办法,对于无法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尽快推行相关合同或协议范本,及时对工作时间、工伤认定、劳动争议等作出约定。
  
  五是创新完善平台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机制,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创新监察监督手段方法,督促企业落实劳动者权益保障责任,推进治理拖欠劳动报酬、违法超时加班等突出问题。利用行政指导、发布典型司法案例指导等方式,引导相关责任方和主体切实落实法规政策要求。加快建设零工驿站、劳动者驿站等服务网点,完善城市综合服务网络,及时为平台劳动者提供政策咨询、劳动纠纷矛盾调解、就业信息对接、工余临时休息等工作生活便利。

  来源:经济日报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