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以新型工业化为重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http://www.CRNTT.com   2022-12-15 09:17:16


 
  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综合施策

  文章提出,一是要进一步统筹实施工业领域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工程,促进生产技术跃升。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变革是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难得机遇,也为解决中国传统产业升级和保持国际竞争力提供了重要途径。近年来中国在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领域取得了显着成效,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企业发展水平仍有较大差异,大量的传统产业仍需要继续推进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改造。此外,面对全球绿色低碳发展大趋势,要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积极推进下一代绿色材料及工艺技术的颠覆性创新。将循环经济制造业培育成为重大新兴产业和技术创新领域,重点培育打造一批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建立绿色制造典型动态管理机制。以绿色智慧产品、绿色智慧工厂、绿色智慧工业园区、绿色智慧供应链为重点,探索绿色智能制造创新发展之路。

  二是实施核心技术和基础能力补短板工程,着力促进产业安全。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产业基础能力,是制造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石,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体现。产业基础能力薄弱对经济安全带来了重大影响。对于那些“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和直接关系到国防安全、经济安全的战略必争产业需要发挥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力进行集中攻关,力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取得突破。

  三是优化区域协作,减少低水平重复竞争,打造世界级、国家级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结构优化。经济规模大、产业配套强是中国制造业相比于其他国家的重要优势,进一步发挥这一优势需要引导区域差异化发展。建议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黄河三角洲、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区域为重点,实行跨区域产业发展规划,促进区域产业合作,推进区域内产业布局优化,减少重复竞争,着力打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性和重点产业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同样要支持各省推动本区内市县产业的优化布局,以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为重点,打造一批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规模达万亿级的国家级产业集群。鼓励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更大力度承接产业转移,打造若干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

  四是要坚持参与全球分工深化全球合作,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支撑新型工业化发展。当今全球已经进入到经济一体化高度发展的阶段,中国未来在工业发展中,在全球分工中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可能全面突击。要通过做优做强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品牌建设,不断提高在全球分工中的位置,同时也要继续推进高层次开放,加快构建产业开放新格局,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支撑新型工业化发展,包括支持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实现制造业产业链的整体提升,促进中国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