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2月15日电/据大公网报导,随着防疫政策优化,内地需求恢复之下非食品项通胀存在回升的风险。海外主要国家和地区放开防疫管控后核心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存在上行趋势,而人民银行也在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预警后续通胀压力。随着消费需求回暖,需警惕明年非食品项通胀和猪周期下的食品项通胀共振的风险,国内货币政策操作或趋于谨慎。
上周公布的11月通胀读数整体回踩,CPI同比录得1.6%,为今年4月以来最低,其中食品分项在猪价边际回落的影响下同比涨幅较上月回落较多,而非食品分项同比涨幅与上月持平;PPI同比延续负增,降幅与上月持平。往后看,明年食品项CPI的走势或取决于本轮猪周期的持续时间以及今年基数效应的显现,而非食品项以及核心CPI的走势则取决于疫后需求修复进度。
近期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先后提出了“二十条”和“新十条”优化疫情防控措施。通知落地后,北上深等超一线城市陆续放宽管控措施,取消了公共场所出示核酸阴性证明、健康码的规定。随着防疫政策解除对出行、消费的限制,需求回暖下结构性通胀抬升压力不可忽视。
优化防疫措施 消费回暖
在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人行对于通胀压力的关注度较二季度有所提升。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人行对于通胀的总体表述为“警惕结构性通胀压力”,而三季度报告则转变为“要警惕未来通胀反弹压力”。观察报告原文,人行对于通胀的表述包括“目前地缘政治冲突仍扰动世界能源供应,发达经济体高通胀黏性较强,外部输入性通胀压力依然存在”、“一段时间以来中国M2(广义货币供应)增速处于相对高位,若总需求进一步复苏升温可能带来滞后效应”、“冬季猪肉采购和采暖需求旺盛、春节错位等因素,特别是疫情防控更加精准后消费动能可能快速释放,也可能短期加大结构性通胀压力”。由此可见,海外的输入性通胀、总需求升温带来的滞后效应,以及季节性的结构性通胀压力是后续通胀上行压力的主要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