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月7日电/据人民日报报导,在位于湖南长沙的中联智慧产业城土方机械园备料车间内,智能切割机正加紧作业,激光与钢板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展现着工程机械行业的“硬核”气质,而这背后有一股智能化的力量尤为引人瞩目。
近年来,在工程机械制造大省湖南,以三一重工、中联重科为代表的一批龙头企业积极推进智能化转型,用“软”技术加速“硬”制造的革新,让人们印象中笨重的工程机械焕发出新的活力。
中联重科智能制造中心负责人奉华说,工程机械零件种类多样,如何对每一块钢板合理切割、减少材料浪费是关键。为此,中联重科加大人员和资金投入,开始研发相关算法技术。2022年,中联重科自主研发的超级排料人工智能算法正式投入使用。
“以前一块钢板可能只是用于一个生产计划的零件生产,现在依托算法可以实现‘一板多用’,做到生产计划和材料利用率的最佳平衡。”奉华告诉记者,在计划排产时,算法会自动分析客户计划需求所对应的钢板的最优规格和数量,将多客户、多机型的生产计划进行合理排产,提升生产效能。
据瞭解,中联重科通过研发超级排料人工智能算法等多项智能制造技术,实现了材料利用率比同行业平均水平提升15%、年节约成本20%以上、年减少碳排放逾6万吨的效益。
在业内人士看来,工程机械行业做智能化的难度在于其产品是“多品种、小批量”的。针对这一难题,三一重工深入挖掘海量数据资源的价值,为增强产线柔性化提供支撑。
走进三一重工长沙园区的18号工厂,只见机械臂不停挥舞,AGV小车装载着物料在产线和立库之间灵活移动,这离不开“工厂大脑”的全程智能调度。
遍布工厂的1540个传感器和200台全联网机器人每天产生超过30TB的大数据,让工厂的生产情况具象化。后台根据这些数据对各个生产环节实施智能化管理,实现了“一张钢板进,一台泵车出”。目前,三一重工长沙园区的18号工厂可生产的机型多达263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