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我国人口布局演变若干新特征
http://www.CRNTT.com   2023-01-17 08:54:18


  中评社北京1月17日电/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人口的空间分布变化对研究区域、城市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最近我们利用七普分县人口普查数据(相应参考五普、六普数据)对2000-2020年人口在区域和各层级城市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中国人口布局演变若干新特征。

  东部地区常住人口占比不断提高,人口保持净流入,中部人口流出总量持续扩大,西部出现人口回流现象,东北地区从人口净流入转为净流出

  我国东部地区承载的人口比重不断提高,2020年东部地区常住人口比重达到40.06%,比2000年提高了4.53个百分点。中部和东北地区的常住人口比重持续下降,而西部地区在七普期间出现了小幅提高。

  从各区域吸纳外来人口的比重来看,外来人口向东部地区过度集聚的现象得到缓解,中西部地区外来人口比重出现上升,区域间发展出现均衡发展态势。

  七普期间,东部地区常住人口增加了5754.3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增加4152.64万人,外来人口增加1601.73万人。中部地区人口外出总量持续增加,七普期间人口外出总量增加1290.16万人。西部地区人口呈现回流状态,外出人口总量减少330.55万人。东北地区在七普期间从人口净流入地区转变为人口净流出地区,而且户籍人口开始出现减少。

  人口流动和农民进城推动着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区域间城市化差距已经呈现缩小趋势,需要注意部分地区出现“假性城市化增长”现象

  2020年东部地区城市化率达到70.72%,在四大区域处于最高水平,分别比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11.48、13.59和3.08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城市化相比2010年提高了11.03个百分点,城市化增速比六普期间下降了3.0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提高了15.84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提高了15.46个百分点,东北地区的城市化提高了10.15个百分点。

  区域间城市化差距在缩小,区域间城市化发展的最大差距从2010年的18.4个百分点缩小到13.59个百分点。

  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最低,农民进城动力最为强劲,而东北地区由于常住人口总量减少了1070万人,对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提升贡献6.64个百分点,已经占城市化水平提升的65.41%,成为城市化提升的主要因素。

  总体看,虽然都是人口净流出地区,但是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城市化发展存在着根本性差异。东北地区虽然城市化水平出现提升,但是城镇人口总量却在减少,严格来说这是一种“假性城市化增长”。

  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各区域吸纳外来人口总量都在扩大,但是东部地区吸纳外来人口比重出现下降,中西部地区吸纳外来人口比重都有提高,区域间均衡发展趋势开始呈现

  我国外出人口规模持续扩大。近20年来,我国人口流动趋势不断加强,按照县(区)为单位计算的流动人口总量从2000年的5496.53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17653.01万人,增长了2.21倍。各区域吸纳的外来人口总量都呈增长态势,特别是中部地区的外来人口增长最为迅速,2020年中部地区外来人口占全国比重达13.61%,比2000年提高了5.14个百分点。

  区域间走向均衡发展趋势开始呈现。2010年东部地区吸纳了全国70.8%的外出人口,到2020年下降为62.71%,较2000年也下降了4.93个百分点。2020年西部地区吸纳外来人口占比达18.76%,比2010年提高了4.2个百分点,外来人口总量和占比已高于中部地区。东北地区吸纳外来人口总量并不大,占全国外出人口总量的比重也出现下降,从2000年的5.8%下降到2020年的4.92%。

  人口呈现向高等级城市集中趋势,省会城市常住人口增速最快,县域常住人口总量加速下降,但县域仍然承载超过一半的常住人口

  2000年以来,我国直辖市、省会城市(含计划单列市,下同)和地级市吸纳常住人口的总量和比重都有提高。其中,省会城市吸纳人口总量和占全国人口比重增长最快,总量增长近1亿人,占比也从9.78%提高到15.49%,提高了近6个百分点。县域(含县级市、旗和自治旗,下同)吸纳的常住人口规模和占比都在下降,从2000年的7.81亿人减少到2020年的7.45亿人,占全国人口比重从63.17%下降到52.93%,下降了10.24个百分点。虽然人口规模和占比下降,但是县域常住人口占比仍然超过一半,还是承载人口的主要载体。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