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修订的《日本银行法》第2条规定,日本央行以实现物价稳定为目标,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不同于美联储就业最大化和价格稳定的二元式政策目标,日本央行货币政策目标更强调物价稳定。但是相较美国和欧洲,日本通胀目标制确立较晚,通胀预期的锚定作用偏弱。2013年1月,日本央行调整原先模糊的目标设定,引入通胀目标制,设置定量标准,即日本央行将在未来两年内尽快使得CPI同比增速达到2%。2016年9月,日本央行进一步推出通胀超调承诺,即“央行将扩大基础货币供应量,直到核心CPI(剔除新鲜食品但包括能源)的同比增速超过2%,并以温和方式保持在2%以上”,以期通过前瞻性指引措施引导公众通胀预期的形成。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随日本央行货币政策的调整与创新而不断切换。2001年3月,量化宽松政策(QE)下,中介目标从利率转为货币供应,相应地,操作目标由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切换为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准备金账户余额。随后,QE终结,中介目标切换回利率。2013年4月,量化质化货币政策框架(QQE)下,中介目标再次转为货币供应,操作目标为基础货币投放,在零利率的基础上扩大非传统货币政策力度。2016年9月,带有收益率曲线控制的QQE框架下,中介目标再度回归利率,即短期政策利率征收负利率的同时,还调控长端利率,使十年期国债利率维持在0%左右,从而对收益率曲线形态进行整体调控。
政策利率、公开市场操作以及中央银行贷款是日本银行的三大主要货币工具。
政策利率方面,日本负利率政策的实施主要是通过改变利率走廊下限(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来实现,从而影响货币市场利率、存款利率,进而传递到贷款利率。具体来说,日本设置包含负利率的分级利率体系,即央行准备金账户分三个级别,第一级对基础余额部分使用0.1%的正利率,第二级对宏观附加余额部分使用0%的零利率,第三级对政策利率的余额部分使用-0.1%的负利率。日本央行向商业银行提供固定零利率的无限量隔夜贷款,但对商业银行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常备账户征收一个“负利率罚息”,由此将银行间市场利率调控在-0.3%至0%之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