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月18日电/据羊城晚报报导,云南没有海,这让云南人刘芷绮对大海有一种天生的向往,克罗地亚狭长的海岸线和数不胜数的岛屿更是让她神往。父亲的一句“等你毕业了,我们一起在克罗地亚实现海钓的梦想”让刘芷绮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提交了个人简历、高中毕业文凭、推荐信,进行了两年克罗地亚语的预科学习,通过了克罗地亚学校要求的B2等级考试,刘芷绮顺利进入位于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的萨格勒布大学经济学院就读工商管理专业,开启了她“3+2”本硕连读的留学旅程。
在学习中思考企业责任
当时可供刘芷绮选择的专业有很多,包括克罗地亚语、经济学院的所有专业以及音乐类的专业,“经济就像万能胶,哪个国家都需要,以后找工作也没那么困难。”出于学科实用性的考虑,刘芷绮选择了工商管理专业,而后经验丰富的教授、受益匪浅的讲座、互帮互助的同学让刘芷绮从未后悔当初的选择。
“克罗地亚经济部部长、国家智囊团都是我们学院的教授。”优秀的师资让刘芷绮能够以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吸收专业知识,而教授拥有的广泛人脉资源也让刘芷绮能见识到更真实、更广阔的职场环境,“在企业的社会责任课上,教授会邀请克罗地亚龙头企业的负责人给我们开讲座,介绍公司如何从刚起步蜕变成重点企业以及为了保护环境将包装材料换成土豆片或秸秆等可降解材料的做法。在商务市场管理课上,超市经理会给我们解释为什么超市都在星期三做促销并分享成功企业案例。”
教授的一句话让刘芷绮印象深刻:一个企业在享受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福利的同时,也要担负起社会责任,照顾环境的发展。“这句话让我开始思考我们个人能够为社会、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什么贡献。”
为了完成相应的课业,刘芷绮会上网查阅大量的企业案例资料。“教授的介绍让我瞭解到克罗地亚的一个金属冶炼厂会雇佣残疾人,在寻找相关案例的过程中,我瞭解了中国的白象集团也在关怀边缘群体,意识到中国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同样走在世界前列。”在克罗地亚感受到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让刘芷绮感到无比的欣喜与自豪,“这让我有一种越出国越爱国的感觉。”
通过课业传承匠人文化
为了让学生有成果展出,老师除了布置写案例分析、商业计划书等偏文字类的作业,实践作业也必不可少。“去年,我和五个同学一起完成了一个关于扶持克罗地亚本地匠人文化的课题。”自己联系手工艺人、自行前往实地体验工艺制作过程、分工完成拍视频和制作宣传片等工作,刘芷绮怀揣对匠人的敬佩有条不紊地完成一项项工作,“我去拜访了三家做手工皮鞋的百年老店,其中一家是祖孙三代都在做皮鞋生意。其他小组则去拜访了修伞或者做陶艺的手工艺人。”
校企合作,让刘芷绮能够有机会与企业的负责人或者品牌的运营者进行沟通交流。“我们学校跟企业有合作,因此除了自己联系企业的负责人,学校也会帮忙牵线搭桥。”刘芷绮介绍,“有些企业会到学校招临时工,或者是学生为了完成课业可以到企业实习、体验、参观。”
由于上课和日常沟通交流的语言都是克罗地亚语,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刘芷绮的学习生活制造了障碍。“我到现在还有很多语法错误,但大家都能听懂。”同学们的暖心举动给予了刘芷绮莫大的帮助,“有时同学们会觉得我作为一个外国人学习克罗地亚语不容易,所以在完成小组作业的时候会主动帮我分担比较复杂的部分。”刘芷绮说,虽然自己咬咬牙也是能够完成的,但是同学们的善意让她深受感动。
善良,刘芷绮认为这是克罗地亚人的代名词。“有一次我单车坏了,需要把它抬上台阶,路过的人看我比较吃力,就主动帮我抬了上去。”一次丢手机的经历也让刘芷绮印象深刻,“当时是冬天,穿着厚重的大衣根本意识不到手机不见了。直到后来发觉时用朋友的手机给我的手机打电话,接电话的人告诉我有人捡到然后放在了咖啡店,让我过去拿。那件事过了好久后,我翻我的手机相册,发现一个陌生男子比耶自拍的照片,我就想起来是捡我手机的人拍的。”虽萍水相逢,或者是素未谋面,但克罗地亚人的真诚、热情、和善的形象已经深深烙印在刘芷绮的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