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月26日电/网评:东北年俗的生长与消融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宋金波
小年夜,买了一堆烟花爆竹,带儿子去河面放掉。梅河汇入辉发河后已是一条江的身量,冰面阔大空旷,满目皆白,正是放烟花的绝好舞台。儿子自然欢呼雀跃。对在上海长大的孩子,算是他父亲的老家——这个叫“梅河口”的小城市所能给的一种“福利”吧。
可是燃放烟花爆竹的人似乎在减少。不知道其他地方如何,就我自己的感觉,在梅河口,似乎现在大部分人家过年时买的鞭炮并不比三十年前多——当然会贵得多,却与物质丰富的进程不太同步。一个显然的指标,是售卖烟花爆竹的店面越来越少,以至于与老家的中学同学聚会时,席上会有人求问哪里才能买到烟花。即使买了,找到合适的地方燃放,在春节冬夜突破重重寒冷求一时之乐,也变得益发困难。放烟花作为一种年关娱乐的地位与神奇魅力,早已淡化了。
放烟花爆竹在春节习俗中,曾经大概算全国最大公约数。连这也愈发淡了,可以想见那些更具地域特性的春节习俗,少不得要接受年岁的考验与洗礼。
我小时候,1980年代吧,到别人家串门,很多人家里某面墙上有祭拜专用的一块空间。摆放的物件五花八门,祖宗牌位,神灵画像……通常香烟缭绕,光线不足,充溢晦暗的神秘感。春节期间,照例还有供果糕点,讲究一点的,糕点都按了红点。说也奇怪,即使在物质那么匮乏的年代,也很少听说有小孩子偷吃供果的事件。想必是那神秘的威仪,确实深种到了所有人心中。
如今普通人家已经少有这样专门的空间。即使有家中祭拜需求,也都大为克制,甚至近乎敷衍。反正以我所见,作为一种曾经相当普遍的习俗,这个祭拜空间是在年岁中慢慢消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