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2023,全球气候治理重在行动
http://www.CRNTT.com   2023-02-02 11:20:10


 性增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三是海平面上升、海水酸化导致海洋生物多样性受损,给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甚至是不可逆的破坏。”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一带一路”研究室执行主任谢来辉向记者指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为,根据目前全球的气候政策,到2100年地球可能将升温2.8摄氏度。相关数据显示,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20年因疫情短暂下降后,2022年已开始反弹。“2022年很可能就是一个危险的转折点,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正在日益提升”。

  面临多重挑战

  2022年,在地缘政治冲突延宕、产业链供应链挑战加剧、通胀压力持续攀升等冲击下,全球能源市场持续承压。面对严峻的能源供应形势,一些国家的能源政策出现“摇摆”,给全球减排带来更多变数。

  据英国《金融时报》此前报导,2022年,德国、奥地利、荷兰等多个欧洲国家曾相继宣布放宽对煤炭发电的限制。以德国为例,德国阿戈拉能源转型智库最新发布的一项评估报告显示,尽管德国2022年能源消耗降至30多年来最低水平,但仍连续两年未能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重要原因之一是煤炭发电的占比增加——褐煤发电厂发电量较2021年增加7%,硬煤发电厂发电量增加20%。

  在美国,激烈党争与利益集团博弈牵制其气候政策,引发外界担忧。2022年6月,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作出裁定: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无权在州层面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量,也不得要求发电厂放弃化石燃料转用可再生能源。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斯蒂芬·杜加里克表示,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与碳排放大国,美国作出这种决定,将使《巴黎协定》目标变得更难实现。

  “欧美国家普遍较早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时间表,这是全球气候治理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各自能力原则的具体体现,也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形成共识的重要基础。若发达国家在气候问题上‘开倒车’,将极大削弱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李强说。

  谢来辉指出,一些欧美国家的能源政策出现反复甚至倒退,短期内将导致高碳排放能源使用量增加,同时会打击能源转型信心,使国家的气候政策在面临经济安全威胁时趋于保守。尽管如此,全球能源危机终将使各国认识到化石能源供应的不稳定性。长期来看,能源转型仍是大势所趋。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